首页 / 高中语文 / 试题详细
  • 更新 2022-09-03
  • 科目 语文
  • 题型 现代文阅读
  • 难度 中等
  • 浏览 149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黄永玉的百年悲悯
韩 少 功
⑴有些朋友说,他们从杂志上读到了黄永玉的长篇小说《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朱雀城》。我听后略有一点担心,因为《收获》是个双月刊,间隔周期长,历时五年才连载完这个长篇,读者如果读得断断续续,感觉可能有些零碎。
⑵有人说,黄先生写得不怎么专业,甚至写得不像小说。比如小说里有时候一下冒出几十个人名,叫读者如何记得住?有时候冒出一大段关于西方哲学的议论,插入乡野生活场景,是否有些生硬?……可以肯定,一个二流作家也能把这些局部处理得更“专业”,但这个作品独特而丰富的生命质感,还有巨大的艺术创造能量,却是众多一流作家也难以企及的。作者天马行空,无法无天,撒手撒脚,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投入了一种另类的、狂放的、高傲的、藐视一切文学成规的写作,大概一开始就没把“专业”太当回事。
⑶就主流小说传统而言,我们不妨说,西方是“后戏剧”的,中国则是“后散文”的,黄先生这部《清明上河图》式的多焦点长卷,与“后戏剧”当然有相当距离,却差不多是“后散文”的延续和再现,甚至是某种散文化小说的国标正统。我们不必用洋教条来削足适履。
⑷也许恰恰是这种文体开放性,成全了他泥石流一般的记忆释放和情感奔腾,百科全书式的认识布局。“故乡思维”可说是他的天机自供。这不仅表现在他好用方言,重视民俗和野史,更表现在观察角度与情感焦点“土”得掉渣,固守老湘西的不散之魂。王伯、隆庆、狗狗以及一条狗深山避难的故事曾让我热泪盈眶。相比之下,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国共分裂……那些远方的“仿西方”运动超出“故乡思维”之外,便常常成了这本书里稀薄的远景,外来的袭扰。这与湘西人有什么关系吗?如果我们注意到作品中出现过很多杀人场景,注意到作者常常将其前因后果闪了过去,似乎不愿过多着墨,就不难知道湘西并不是世外桃源,同样卷入了二十世纪中国再生的剧烈阵痛。“故乡思维”忘情的缅怀、痛惜、倾诉、呼号,连同它不时的迟疑和沉默,恰好体现了两个时代之间对话的难度,构成了百年悲情的全部丰富性,包括对接和错位,包括显影和遮蔽,包括能对焦的和难以对焦的各种如烟往事。
⑸作者的文字造型力非同寻常,常常只用几十字或几百字,就勾画出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足以让众多时尚作家汗颜。这一长列争奇斗异的人物群像,或贵或贱,或老或少,或洋或土,或汉或苗,大多处于一种天真与剽悍、质朴与高雅、英雄气与无厘头的奇异混合,很难纳入意识形态的识别图谱。湘西话是西南官话的一部分,属于中国第二大方言体系。古代“黔中郡”的府治就设在湘西沅陵。在更早的时候这里叫“夜郎国”,曾引出一句“夜郎自大”的成语。为什么会“自大”?因为哪怕是依《史记》里的零星记载,夜郎国也曾是一个外贸大国,借酋水和沅水的航利之便,相当于有了当时的“高速公路”,外通缅甸、印度、波斯、西亚等地,内接巴蜀和中原,出现过经济繁荣和文化汇聚的一时之盛,以至在石刻画里,在古人笔记里,由东南亚大象列队的物流景象也常在这里出没。在里耶、高庙等地晚近的考古新发现,足以使人们对这一片土地重新审视,也一定有助于读者理解这本书中的湘西,理解那些偏居南方一角的山民,何以从不缺乏追番逐洋的开放风格,居然一直具有问鼎天下的家国关怀——莫非是先人的一脉遗风未绝?
⑹黄先生喜欢打趣,不愿意太正经,乐为“浪荡汉子”,但读过这部作品的人想必都能看出,他内心深处其实温暖而柔软,对故乡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一山一水都心怀悲切,是一个隐藏很深的情怀党,与其顽皮捣乱的表面形象形成了精神张力。拉美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曾因一本《百年孤独》享誉全球,我更愿把黄先生这本书看作《百年悲悯》。即便我预感这本书面临翻译的重重困难——有作者自己的原因,更有东西方文化相互包容的时代障碍,但在我心目中,就总体而言这部作品已是堪比《百年孤独》的一大文学收获。
(摘自2014-06-27《南方周末》有删改)
如何理解文中的“故乡思维”?
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试简要分析。
本文中关于湘西方言及古夜郎国的内容有何深意?
通观全文,作者给予了黄永玉小说怎样的评价?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黄永玉的百年悲悯韩少功⑴有些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