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从思想史而言,先秦儒家中,孔孟虽然很少论及“情”本身,但其伦理道德本体的建构却根源于人的自然情感。孔子讨论的一些核心问题,如孝、仁、礼、仁政、道等观念,是以人们日常的世俗情感为关切点,直接从世俗之“情”中加以引申。《论语·阳货》章关于“孝”的讨论,即以亲子之情来说明“三年之丧”的合理性,表明孔子已经注意到“情”和“礼”之间的渊源。同样,在孟子那里,其仁义礼智普遍道德本性的确立,也是通过人自然情感的端绪扩充完成的,从而将人的自然情感作为道德建立的前提和因缘。虽然孔孟思想中没有涉及对人性自然情感的直接讨论,但在我们今天发现的处于孔孟之间的儒家文献郭店楚简中,却集中探讨了性情问题,并且明确将“情”视作“礼”的内在根据,使得孔子与孟子之间从世俗情感到道德情感建立的内在理路线索得以清晰呈现。楚简里的好多篇章表明竹简所代表的原始儒家对人的情感是持积极肯定的态度,“情”作为“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展示,和心性本体相即不二,同时还作为现实社会中善、恶、忠、信的依据和尺度,被赋予了很高的地位,成为社会秩序“礼”的起点。
但遗憾的是,孔孟以及竹简这一尚情思想在后来的儒家思想中一直隐而不彰,取而代之的是对“情”贬抑和改写的历史。从荀子开始,“情”站在了“礼”的对立面,被赋予了否定的意义。虽然在“情”和“礼”的关系上,荀子同样主张“礼”因人情而设定,但由于他是持“性恶论”者,认为“礼”是为了对治人情的恶而出现,“礼”和“情性”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张的冲突与矛盾:“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汉代的董仲舒将阴阳五行说引入儒学,以阴阳说性情。人有性有情视如天之有阴有阳,而性情之有善有恶,正是由于禀阴阳二气所致,而“阳气爱而阴气恶”,由“性阳情阴”引申出的却是“性善情恶”论。唐代的李翱,吸收佛教的“一心二门”对立转换的结构,提出“灭情复性”的理论:“情者,妄也,邪也,邪与妄则无所因矣。妄情灭息,本性清明。”这一理论直接成为程朱理学贬抑情感的理论先导。到了宋代理学家那里,“性静情动”、“性明情暗”、“性善情恶”成为普遍接受的观念,并以“存天理,灭人欲”这种情理尖锐对峙的极端方式表达出来。
虽然在思想领域,情感几乎无容身之地,但在中国诗学中,却给予了情感自由表达足够的空间。以“言志”与“缘情”为标志的诗学纲领确立了情在诗学中的本体地位。“诗道性情”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原则,情是诗发生的动因,也是诗的基本内容,也当然构成诗的本质规定。尽管不同历史时期诗文在“载道”与“言情”之间存在一定的消长起伏,但却始终不能背离情这个根基。
(摘自洪涛《晚明文学主情思潮的情感逻辑与思想症状》,有删节)
下列有关“情”和“礼”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代的董仲舒将阴阳五行说引入儒学,认为人有性情犹如天有阴阳,而性情有善有恶,从而由“阳气爱而阴气恶”得出了“性善情恶”论。 |
B.孔孟虽然很少论及“情”本身,但他们所倡导的一些核心问题却根源于人的自然情感,这说明在孔孟思想中“情”和“礼”有一定的渊源。 |
C.今天发现的处于孔孟之间的儒家文献郭店楚简集中探讨了性情问题,其中有诸多篇章明确将“情”视作“礼”的内在根据。 |
D.荀子持“性恶论”,他认为,“礼”是为了对治人情的恶而出现,“礼”和“情性”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张的冲突和矛盾。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孟思想虽然没有涉及对人性自然情感的直接讨论,但从其不少著作中可以看出,人的自然情感是道德建立的前提和因缘。 |
B.在原始儒家思想中,“情”作为现实社会中善、恶、忠、信的依据和尺度,被赋予了很高的地位,成为社会秩序的起点。 |
C.在中国诗学中,“情”得以尽情表达,是诗发生的动因,也是诗的基本内容,构成了诗的本质规定。 |
D.唐代的李翱继承并发扬了董仲舒的思想,认为“情者,妄也,邪也,邪与妄则无所因矣。妄情灭息,本性清明。” |
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孔孟有关仁义礼智等观念,是以人们日常的世俗情感为关切点,直接从世俗之“情”中加以引申的,这说明他们平时注重人情世故,世俗之“情”。
B.儒家文献郭店楚简中诸多篇章的内容都说明原始儒家对人的情感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这表明至少在儒家思想中“情”占有一定的地位。
C.倘若没有唐代李翱“灭情复性”的理论,宋代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就不会出现,因为李翱的理论是程朱理学贬抑情感的理论先导。
D.从中国诗学的角度看,以“言志”与“缘情”为标志的诗学纲领确立了情在诗学中的本体地位。可以想见,诗歌常常充满了作者自由表达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