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上海见证中国近代社会历程”关键词表
阅读材料,从“上海见证中国近代社会历程”的某个侧面,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运用这3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共14分)材料一:“朕(雍正)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 摘自《大清会典事例》材料二:19世纪末清政府在内外交困的业严峻形势下,不得不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材料三:南京临时政府在中央设立实业部,管理农、工、商、矿等业,要求各省设立实业司,鼓励民间办各种实业团体,鼓励人们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颁布了一些有关的规章制度和措施,如《商业注册章程》,《商业银行度例》等。 ——《中国近代史》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什么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对当时的中国有什么影响?(2)从材料一到材料二,清政府的经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3)1912年到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同答问题。柏林墙大事记1948年6月24日:前苏联军队构筑封锁线把柏林一分为二,使柏林成为冷战时期东西方对抗的最前沿。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决定封锁西柏林四周的边界,随后关闭勃兰登堡门,在分界线上建筑了隔i5设施,总长达165公里,通称“柏林墙”。1989年11月9日下午6时57分:民主德国宣布从即时起开放边境。聚集在柏林墙附近的德国人很快就拆除了这个横在德国人中间的高墙,史称“柏林墙倒塌”。 (1)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局势方面简析柏林墙建立的原因。(2)你是如何理解“柏林墙倒塌”的历史意义的?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一种最根本的缺点,使得国君制政府永远不如共和制政府,那就是:在后者中唯有英明能干的人,公共舆论才会把他们提升到首要的职位上来;反之,在国君制之下,走运的人则不过是些卑鄙的阴谋家;当他们一旦爬了上去之后,就只能向公众暴露他们的不称职。——卢梭《社会契约论》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远法三代,近采秦西,合科举于学校;自京师以讫州县,以次立大学小学,聚天下之进才,教而后用之,入小学者比诸生,入大学者比举人,大学学成比进士。——梁启超《变法通议》(1)根据材料一,概述卢梭的基本观点。他是如何以选官为例解释这一观点的? (2)根据材料二,概述梁启超在选官方式上与卢梭的主张有何不同?对此你是如何评价的?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日本新领导人(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据材料概括作者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非凡的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
人口增长与人口构成的转变,关系到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并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徽商澹漪子所著《天下路程图引》,刊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书中汇集明水陆路引100条,以记载水陆交通路线的站名和里距为主,同时涉及沿途各地的物产风情、名胜古迹以及具体的交通条件等。如卷一《芜湖由安庆转至团风镇路》:“安庆府,竹牌头搭石牌小船,八十里至石碑。如水小,就在此雇驴。如水大,竞搭船至太湖县起旱,头口钱略可省些。五十里至仓下。中伙。三十里至太湖县。”——王子今《中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材料二:下表是16至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摘自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1)据材料指出明朝时期的商业发展有怎样的特点?(2)表格内容反映英国城市居民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变化对英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