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后:(计9分)“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请回答:(1)材料反映的是哪次变法内容?这次变法发生于哪一年?在谁的支持下进行的?(2)变法中促进农业生产的措施是什么?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措施是什么?(3)材料中最能反映出这次变法性质的内容是什么?(4)商鞅在秦国的变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阅读如下材料,回答问题。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1)材料所述“30多年的伟大实路中走出来”和“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起点分别指哪一历史事件?(2)材料所述“中国道路”被称为什么?
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大国。他们的强国历程为世界关注。为此,九年级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主题为“大国法则”的主题探究活动,以下是其中的部分内容摘编,请你参与,回答问题。(共12分)[法则一:思想解放] 新的思想观念往往产生于社会发展之先并引导社会转型;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1)请写出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两次思想解放运动。[法则二:科技引领] 在人类历史滚滚向前的洪流中,科学技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2)列举瓦特、牛顿在科学技术方面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法则三:领袖引领] 每当一位杰出领袖的政治生涯开始或结束时,人们的生活往往就起了变化,而历史的进程也可能会随之发生变化。(3)美国第一任总统是谁?林肯的主要历史贡献是什么?[历史启示] 世界大国的版图变化没有结束也不可能结束,但世界大国的价值是恒久永存的。(4)纵观大国的发展历程,这对当今的我们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有何借鉴?
社会主义革命和事业是20世纪影响最为广泛的事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6分)材料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1)十月革命爆发于俄国的哪一城市?其性质是什么?材料二:2014年3月4日,李克强总理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的委员时,用自己在安徽凤阳“插队”(城市知识青年下乡劳动)的经历解释“改革红利”(收益)。(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作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会议名称及时间。农民获得“改革红利”直接得益于什么政策?材料三:戈尔巴乔夫高唱着“忠于十月革命的理想,忠于社会主义的选择”的口号,却在1990年召开的中央全会上,提出了修改宪法中有关党的领导地位条款的建议,并表示准备实行多党制。(3)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了怎样的最严重后果?依据材料三,指出其改革失败的原因。材料四:邓小平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从两国改革中得到哪些启示?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共12分)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无数英勇军民身先士卒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2015年9月,中俄双方将共同举办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中国还将首次在抗战胜利纪念日举行阅兵。——百度百科(1)请写出材料中“八年的抗日战争”的起止时间。列举日本在这之前进行的两次侵华史实。(2)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请你列举出两例日本在华所犯的滔天罪行。(3)结合材料,利用所学知识,简述中国能取得这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的原因有哪些?(至少答出三点)(4)有人说:“中国在纪念日举行阅兵式是在‘秀肌肉’!”如果你是外交部发言人,你会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中国历朝历代疆域的沿革不仅呈现出空间范围的变化,更是国家历史悠久的见证。观察下列四幅图片,回答问题。(共10分)(1)图一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朝。它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推行 制度。(2)图一所示王朝并没有“传之万世”,仅仅十几年就被图二中的新王朝取代,新王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采取了什么措施?(3)图三反映的是哪一种行政制度?该制度是哪一位皇帝在位时创立的?(4)依据图四提供的信息,指出该王朝为加强对西北、西南边疆的控制所设置的机构(官职)。(5)由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你能得出什么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