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中国传统道德肯定人的价值,肯定人格尊严。孔子讲“天地之行,人为贵”,即在天地之间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人是最有价值的。孟子对此又加以发挥,提出“良知”观念,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良知,都有自己的内在价值。内在价值的内容就是道德意识。因为人有道德意识,所以人就有内在价值。因为人有内在价值,所以就有人格尊严。
孟子讲过两句话:“所欲有甚于生者”,意为我所要求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即人格尊严;“所恶有甚于死者”,意为我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具有负价值的,即丧失人格。这两句话正是注重人格尊严和内在价值的表现。“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即肯定人格高于生命。然而生命还是人格的本原,如果没有生命,也就没有所谓人格。从“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意义上说,可以说道德高于生命。应该承认,道德本于生命,而在某种意义上又高于生命。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这是正常的情况。在正常的情况中,一方面要充实生命,一方面要提高道德自觉性,遵守道德的制约。生命与道德是相需相成的。充实生命力必须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也即满足一定的欲望,但是欲望的满足不可能是不节制的,如果无节制地追求欲望的满足,纵欲无度,必然会戕害生命,同时也会加剧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引起纠纷扰乱。为了保持生命的正常发展,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协调,生命的充实提高与道德的自觉自律都是必要的。道德的要义在于每一个人不但要追求个体的利益,而且要考虑群体的利益。
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家是基本上肯定生命的,但是一部分儒者重义轻利、存理去欲的学说,对于物质需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较忽视充实生命力的必要性,对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与重义轻利、存理去欲的思想成为对照的是纵情肆欲、唯利是图的流俗思想,追求个人享乐,见利忘义。这种流俗思想古已有之,于今为烈。这种庸俗作风,既违背了道德的准则,也逆反了生命的规律,是不足取的。
孟子曾引阳虎之言说:“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这里所谓为富指执政者聚敛财富,所谓为仁指施行仁政。聚敛财富与施行仁政确实是相悖的。但是,如果从另一意义上讲,如果为富指经营商业,为仁指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则为富与为仁还是可以相容的,不但可以相容,而且是相得益彰的。据闻现代日本有一位企业家提出“仁富合一”的主张,运用仁富合一经营企业,取得显著的成就。这是值得注意的。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仁富合一的,也不泛先例,如孔子弟子子贡,善于货殖,但作为孔门弟子,也是“以仁为己任”的,表现了很高的道德品质。当代有很多国外华人企业家,致富之后,大力资助祖国的文教事业,这也是仁富合一的典范。
社会生活必须分工,在社会中有人为增加物质财富作贡献,有人为提高人类的精神生活做贡献。仁富可以合一,然而也不妨分途。在精神领域中,有人致力于探求自然的奥秘,有人沉思人生的终极价值。这都是应该鼓励的。
富(经济)属于物质文明,仁(道德)属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相辅相成的,必须兼顾并重。
(材料自张岱年《恪守人格尊严,追求人伦和谐》,有删节)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孔子讲“天地之行,人为贵”,孟子提出“良知”的观念,说明他们都肯定人的价值,肯定人格的尊严。 |
B.孟子说“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认为人格高于生命。但作者认为生命高于人格,因为生命是人格的本原 |
C.孟子说“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强调道德高于生命。但作者认为道德本于生命,只能说生命高于道德。 |
D.作者认为追求欲望的满足必然会戕害生命,因此,人在充实生命的同时,必须提高道德自觉性,遵守道德的制约。 |
E.作者认为重义轻利、存理去欲的学说和纵情肆欲、唯利是图的思想都不利于人的发展。后者古已有之,于今为烈,更应大力批判。
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仁富可以合一”的是
A.孟子曾引阳虎之言说:“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
B.现代日本有一位企业家运用仁富合一经营企业,取得显著的成就。 |
C.子贡既善于货殖,也是“以仁为己任”的。 |
D.当代有很多国外华人企业家,致富之后,大力资助祖国的文教事业。 |
关于“生命”与“道德”的关系,作者有些什么样的认识?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
根据文意,恪守人格尊严,应该处理好哪些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