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后面问题,共15分。
“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成功
2007年6月28日当地时间12∶38分,在新西兰基督城召开的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成功,成为中国第35项载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
集防卫、居住和建筑艺术于一体
开平市位于广东西南部,人口只有68万,而散居世界各地的华侨就有75万,是中国著名的侨乡,也是闻名遐迩的碉楼之乡。
开平碉楼的历史最早可上溯到明末清初,碉楼最多的时候有3000多座,至今仍完好保存了1833座,散落在3060个村落中。
“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首席专家、五邑大学教授张国雄说,19世纪末,美国、加拿大等国的排华政策迫使当地华侨纷纷回乡买地建屋,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了侨房建设的高峰期。由于开平侨眷、归侨生活比较富裕,土匪便集中在这一带作案,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防卫功能显著的碉楼应运而生,开平碉楼因此成为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特殊建筑。2001年6月,国家正式公布将开平碉楼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装”与“唐装”的完美结合
开平碉楼凝聚了西方建筑史上不同时期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建筑成就,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券拱和柱式、伊斯兰的叶形券拱和铁雕、哥特时期的券拱、巴洛克建筑的山花等都融入其中。记者在碉楼里看到,在一些古希腊风格的柱廊、古罗马风格的券拱上,装饰了龙、凤凰、麒麟等吉祥图案,浪漫的欧式彩色玻璃门窗上,有着中式的门神,不同的角落里既有精美的欧式花卉,也有中国民间的喜鹊报喜和春兰秋菊,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精髓。专家将开平碉楼誉为“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 “令人震撼的建筑艺术长廊”。
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景李虎说,从形式上来看,碉楼是一种中西建筑的完美结合体,上面是西装,下面是唐装。当年社会不稳定,为了防匪患、防洪灾,开平碉楼将居住的功能、防御的功能和中西不同的生活方式都包含了进去,形成了一种中西合壁的融合体。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设计研究所所长程建军认为,开平碉楼是中国乡村移植外国建筑艺术的集中展示。开平碉楼建筑汇集了西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流派的建筑艺术,洋式建筑与开平乡村生活结合,它们由楼主和当地工匠自行设计和修建,不像学院派那样地道、规范,然而,正是它的“不土不洋”,成就了开平碉楼的独特价值——富有中国乡土气息和乡村风味的洋式建筑。
华侨文化的历史遗存
开平碉楼除了亦中亦西的建筑风格外,在室内陈设上,也有很明显的中西合璧的痕迹。开平自力村保存最完好、陈设最豪华的碉楼——铭石楼,首层正中悬挂着楼主方润文与三位太太的大幅照片,顶层供奉着方家的祖宗牌位,室内除了摆设精美的岭南家具外,还有很多“舶来品”,如德国的落地钟、留声机,美国式座钟,法国香水、缝纫机等。
程建军所长说,开平1833座碉楼融合了不同国家的建筑元素,风格各异、错落有致,从它们的材料、功能、结构上,可以看出当时华侨受西方个性张扬、观念自由的影响很深,当年开平的农民主动地把当时西方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带回家乡,最后产生了碉楼这种遗产,成为当时华侨文化的结晶。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传统文化接受外来文化大多带有被动的色彩,像香港、澳门等地保留下来的近代建筑,是一种典型的殖民地文化,而开平的碉楼群,则是中国乡村民众主动接受西方文明的产物,充分体现了他们面对外国先进文化时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
“开平碉楼与村落的背后,蕴涵着丰富的华侨历史信息,记载着近代社会转型中本地华侨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其居住国、家乡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贡献。”张国雄教授说。开平碉楼与村落是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阶段在遥远东方的历史遗存。19世纪后期,美、加两国西部的金矿开采,铁路建设等都是它们国家发展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我们的华侨参与了这些重大事件,见证了美国、加拿大国家强大、社会进步的历史。这段历史,在遥远的中国乡村奇迹般地完整保存下来,这在世界历史领域都是罕见而弥足珍贵的。
(选自2007年6月23日新华网,有删改)
碉楼大量出现在开平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说开平碉楼充分体现了广东民众“面对外国先进文化时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
“世界文化遗产”有六条评选标准,只要符合其中一条便可申报。下面是其中的两条,请结合文本,说明“开平碉楼与村落”可以根据哪一条标准提出申报。
①能为一种现存的或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②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