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和《角度篇》在一些国家的热播,“中国形象”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文化在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推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蕴涵着团圆、和谐理念的中国春节,日益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也带来了新的商机;孔子学院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科技创新成就赢得了世界赞誉……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提升了国家形象,增强了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请你运用文化的作用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中国国家形象片热播的积极意义。
材料一:国内某知名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和实施名牌战略,在20年内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跨国企业。在众多厂家争夺市场、大打“价格战”的时候,该企业依靠科技和管理,让科技研发跑在市场前面,不打“价格战”,专打“质量战”。材料二:天津“狗不理”包子由于质量不稳定,服务质量差,公司被整体出卖;“王麻子”剪刀因为沿用传统老工艺,质量没有明显提高,导致破产;长沙“九如斋”也曾因为卖陈馅月饼而大受打击。上述“中华老字号”都曾赫赫有名,但其金字招牌却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黯然失色。(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常识说明该企业为什么要进行科技创新、实施品牌战略?(2)结合材料二说明“老字号”怎样才能使“金字招牌”重放光芒?
西藏有“地球第三极”、“世界屋脊”、“雪域高原”的美称。高原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使西藏旅游业具备了巨大的发展潜力。但由于高原特殊的地理条件,交通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通车运营,在这个机遇面前,西藏自治区树立“国家政策引导,开发市场运作”的机遇观,采取多种措施帮助提升青藏旅游业的产品吸引和服务质量,争取使青藏铁路旅游线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旅游经典线路。请用所学的市场经济知识分析说明:(1)“政策引导”和“市场运作”分别体现了经济学的什么道理?(2)在西藏旅游业的发展中为什么要既要“市场运用”,又要有“国家政策引导”?
2009年我国北方持续干旱,灾情比较严重。据测算,我国北方冬麦旱情为30年一遇,小麦主产区旱情为50年一遇。至今年8月中旬受旱高峰时,全国受旱面积达到了1.91亿亩。其中,受灾严重的粮食主产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山西五省区农作物受旱面积达1.25亿亩,其中重旱3840万亩。旱灾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2009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按照《条例》,在紧急抗旱时期,有关地方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当组织动员本区行政区内各有关单位和个人投入抗旱工作,所有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指挥,承担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分配的抗旱工作任务。根据所学政治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各级人民政府必须承担抗旱救灾职责的政治学依据有哪些?(2)根据材料分析,我国政府在抗旱救灾中履行了怎样的国家职能。
某县电视台在报道本县“两会”新闻时,电视上出现了这样一组画面:记者采访刚刚走出会场的一位县人大代表,请他谈一谈听取县长工作报告后的感受,这位人大代表激动地说:“我非常珍惜党和政府给我的人大代表这份荣誉……县长的报告令人鼓舞,作为人大代表,从今往后我决心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干好本职工作,不辜负县上领导对我的期望,对得起人大代表这个荣誉称号!”请你根据所学政治常识指出这位人大代表谈话中的不当之处并进行评说。
辨析下列观点(仅判断不分析理由不得分,共24分)(1)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所以国体相同的国家应该采用同一类型的政体。(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和优点集中表现在它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