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从态度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表现在,文学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
文学是审美的,其另一个含义便是情感——文学是情感的。情感,这里指审美情感,是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作家或读者的主体态度(好恶,喜怒,肯定与否定,欢乐与痛苦等)。审美情感往往是一种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荣格说:“我们已不再是个人,而是全体,整个人类的声音在我们心中回响。”同时,审美情感已不只是单纯情感而是情感的形式或形式的情感。卡西尔在谈到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时说:“我们所听到的是人类情感从最低的音调到最高的音调的全音阶;它是我们整个生命的运动和颤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审美情感作为审美评价,又总是与前述审美无功利、审美形象相互渗透着,并通过它们而显现。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倾泻了浓烈的情感评价,但这又是借人物的行动、关系在读者阅读中透露出来。吉普赛姑娘埃斯美娜尔达是外美与内美的美的化身,敲钟人加西莫多外丑内美,卫队长法比外美内丑,主教克罗德外善内恶……这里的主观毁誉、褒贬态度并未直接陈述,但读者可以从对形象的直觉中体味出来。
问题在于,这里有没有理智的认识因素起作用呢?我们的回答时肯定的,即文学也是认识的。因为,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必然包含认识因素。认识在这里意味着客观的、理智的反映。文学不仅表达主观情感评价,而且也表达客观理智认识。诚然,这种认识往往并不直接呈现于审美形象世界中,但无可否认地却又总是可以被归纳出来(尽管也许难以归纳穷尽)。《巴黎圣母院》的形象世界甚至也可以被抽象化为雨果本人的如下认识:“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而在社会主义的文学中,认识因素的作用就更为显著。由于文学是显现物质存在方式的社会性话语活动,其审美因素就总是被要求服务于更根本的实践目的——反映现实社会关系,显示或确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真理地位。《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白毛女》、《漳河水》、《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暴风骤雨》等正是如此。
在文学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智认识则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选自《文化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有删改)
下列关于“审美情感”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审美情感是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作家或读者的包括好恶、喜怒、肯定否定、欢乐痛苦等的主体态度。 |
B.审美情感是一种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它不只是单纯情感而是情感的形式或形式的情感。 |
C.审美情感作为审美评价,总是与前述审美无功利、审美形象相辅相成,并通过它们来显现。 |
D.《巴黎圣母院》中流露出浓烈的情感评价,它借人物的行为、关系在读者阅读中透露出来,因而不需要直接陈述。 |
E.审美情感是直接的,它通常隐伏在间接的理智认识中。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在说明审美情感已经不只是单纯情感时,作者列举了卡西尔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评价。 |
B.理智的认识对情感评价起了重要作用,因为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必然包含客观、理智的认识因素。 |
C.理智认识间接呈现于审美形象中,尽管也许难以归纳穷尽,但总是可以被归纳出来。 |
D.文学之所以是显现物质存在方式的社会性话语活动,是因为其审美因素总是被要求服务于更根本的实践目的。 |
为什么说“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智认识则是间接的”?(4分)
《白毛女》讲的是一个这样的故事:解放前,在华北的一个偏僻的农村里,贫苦农民杨白劳的女儿喜儿与青年农民王大春相爱,同村地主黄世仁见色心动,逼杨白劳用其女儿抵债,杨白劳被迫自杀,喜儿被抢入黄家,受尽折磨后被黄世仁奸污,后喜儿逃出黄家,匿身深山丛林,头发全白了;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八路军的大春回到家乡,终于为喜儿伸冤雪恨,重见光明。
结合文本,分析这部作品中的审美情感和理性认识分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