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哈利·波特》断想
郭佳音
①《哈利·波特》的那种巨大的近乎天然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其实并不来自于玄妙的“魔法”,它们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②我读过全套书的英文原版,不禁为作者的语言倾倒——它确确实实是写给孩子的,而不是成年人嗲着嗓子发出的哄孩子声——干净,规范,带有一点口语倾向,充满成熟、美丽、浪漫的梦幻色彩;但成人读起来,也是那么自然,一点不显幼稚。故事发生的舞台也非常切近读者们的生活:一所与尘世隔绝的魔法学校,霍格沃茨。主人公哈利·波特在这所学校读书,经历着像任何一个十几岁孩子一样的学校生活,上课、下课、交朋友、谈恋爱,而且其角度非常准确,就像一个真正的学生所书写。相比较其他奇幻小说而言,格外了不起的是,作者能为“无米之炊”,在资料相对欠缺的条件下几乎独立地创造了一个与真实世界平行的魔法世界。比如说,魔法师们使用的魔杖是有很详细的规定的,其中有若干个考察参数:长度、质地、内芯、柔韧度等,如哈利使用的魔杖是十一英寸、冬青木制成、凤凰羽毛杖芯。
③当然,对这部作品来说,最为重要的,还是作者那“跟拍”式的想象力。“跟拍”是电影术语,也就是跟镜头,是拍摄时适应动体的动作,好比在近距离拍摄汽车时,就要采取与驶车的速度相应的移动相机的方式,这会使周围环境的动态更加引人注目。罗琳的想象力最大的特色和成功之处,就在于“身临其境”,在于以这种“跟拍”式的视角充分表现魔法世界的神奇。这部作品的万能视角并不是“上帝化”的。她仿佛与我们一起用新鲜的眼神张望着这神奇、美丽,而有时又充满了悲伤和凶险的魔法世界,由于作者和读者间保持了一致和相对静止,她的描写也就越发生动可感。她写“三把扫帚”酒吧,读者就仿佛也身处那个温暖、热闹的环境,大口喝着美味的“黄油啤酒”;她写魔法部,我们也感觉到了庄严、忙碌一如现实世界的政府部门般的氛围;她写霍格沃茨学校中的“禁林”,让读者们也觉得神秘和一阵阵恐惧。她并不用“理所当然”来讲述一个陌生的故事,而是用耐心的、逐步的节奏来写作——主人公刚到霍格沃茨上学的时候,他不太了解这个魔法世界,我们也不太了解;当他已经熟知这个世界的一切,能够熟练使用各种魔法的时候,我们亦对一切习以为常。这种想象力极富感染力,同时又是细腻的、没有进攻性和强迫性的。
文章第二段是如何体现《哈利·波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文章第三段为什么说“这种想象力极富感染力,同时又是细腻的、没有进攻性和强迫性的”么?
文中的两处例证分别表现了《哈利·波特》一书的什么特点?两处举例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