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 / 试题详细
  • 更新 2022-09-03
  • 科目 语文
  • 题型 现代文阅读
  • 难度 较难
  • 浏览 54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陈寅恪:守正为心
徐 蓓
东渡日本时,陈寅恪还不到12周岁。在日期间,伙食甚差,每天带的便当里仅有一点酱萝卜佐餐。后来在德国留学时,由于国内官费不能按时汇到而经济窘迫。除听课外,他常整日在图书馆里阅读,仅带一点最便宜的面包充饥,全天不进正餐。
虽然日子贫苦,但也自有富足。
在日本、德国、瑞士、法国、美国辗转游学的18年里,他学习了梵文、印第文、希伯来文、蒙文、藏文、波斯文等22种语言。此外,还学习了物理、数学、天文等知识。
在女儿陈流求的印象中,“最初父亲是对理科有兴趣,他想学习物理、数学之类,但最后还是选择了文史。”因为在海外求学的过程中,陈寅恪发现,在世界学术中,中国文化的地位很高,但相关研究却没有跟上。
当时留学国外,很多人只是为了得到一张文凭,而陈寅恪读书却天马行空,只要听说哪里有好大学、好教授,他就去旁听。不为学分,不为文凭,获取知识是他的全部目的。也正是因为不为文凭而读书,他的学术视野越来越开阔,他的东方学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
与当时大多数归国留学生喜欢西装革履不同,陈寅恪总是一袭长衫,脚踩布履,冬春则棉袍马褂,是清华园里出了名的“国货式先生”。
“他去课堂授课,不提皮包,总用双层布缝制的包袱皮裹着书本。讲佛经文学、禅宗文学的时候,一定是用黄布包着书;而讲其他课,则用不同的深颜色包袱布包着书。”这个细节,对陈流求来说清晰如昨。而让清华师生更为印象深刻的,是陈寅恪的博闻强识、旁征博引和推陈出新。“父亲多次对我们说起,即使每年开一样的课程,讲授内容都必须有所更新,绝不能一成不变。”
就这样,他的课不仅吸引了很多学生,而且连冯友兰、吴宓、朱自清等知名教授也跑来听他的课。慢慢地,陈寅恪有了个新称呼——“教授的教授”。
他身处乱世,磨难重重。
1937年,北平沦陷。消息传来,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日夜忧愤,以致卧床不起,又拒绝进食服药,不久辞世。
父亲离世,让陈寅恪难以承受。陈流求记得,“当时,因忧愁国事、家事,父亲右眼视力急剧下降,被诊断为右眼视网膜脱落,要立即手术。但他考虑再三,还是决定放弃治疗。因为若接受手术治疗,需要疗养一段不短的时间。但久留北平,父亲怕会遭到日伪逼迫。他情愿眼睛瞎,也坚决不肯在沦陷区教书。”
为了不在敌占区当亡国奴,陈寅恪带着全家从北平出发,辗转流离,跋涉了11个省。
居无定所,生活困苦,孩子年幼多病,夫人身虚体弱,自己的左眼也一点点看不见了。而最让他心痛的,是凝聚了自己十数年心血所收集的书籍和资料,大部分毁于战火,还有很多随身带着的书竟被人盗走了。
陈寅恪做学问的方式是在书上随读随记,也就是古人说的“眉批”,眉批上写满了他的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没了书,这就意味着,他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他积攒的记忆了。   
就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陈寅恪凭着记忆,撰述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在大灾大难面前,陈寅恪用尽心力写下了对民族的义。
在右眼失明7年多之后,56岁的陈寅恪连左眼也看不见了。
失去光明的最初几天,陈寅恪的心情忧郁低沉。“全家被一种悲哀失望的气氛笼罩着。我们觉得,这是父亲一生中所经受的最沉重的一次打击。”但很快,他就平静了。他心里的亮光没有灭。“不久,父亲就开始学习怎样在目盲的情况下继续工作。”后来,陈寅恪干脆沉浸在自己的学术世界里,踽踽独行。
“父亲坚持用文言文写作,坚持用繁体字竖排出版自己的著作。他强调文责自负,甚至不允许别人改动一个标点。”曾经,陈寅恪要出一本书,出版社要求改动其中的一个词,被他严词拒绝了,结果那本书竟没能在当时出版。
这种坚持或倔强,不是固执,而是陈寅恪做学问的态度,是他一生的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有删改)
相关链接
陈寅恪,义宁人。清朝著名诗人陈三立的第三个儿子。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
(摘编自《国学网》)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求学过程中,陈寅恪发现,在世界学术中,中国文化的地位很高,但相关研究却没有跟上,从事这方面研究易出成果,因此他最终选择了文史。
B.陈寅恪先生被称为“国货式先生”,是因为他总是一袭长衫,脚踩布履,冬春则棉袍马褂,作者用生动形象的外貌描写表现了他特立独行的品格。
C.陈寅恪撰述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是在凝聚了他十数年心血所收集的书籍和资料毁于战火的情况下完成的,也是他民族责任意识的体现。
D.陈寅恪坚持用文言文写作,坚持用繁体字竖排出版自己的著作。他强调文责自负,甚至不允许别人改动一个标点,倔强而又固执。

E.生于乱世,内外环境的干扰,使陈寅恪在实现自己追求的过程中阻碍重重,但他没有放弃目标;艰难前行,终身治学,始终是为了以学问报效国家。
陈寅恪的一生磨难重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文中说,陈寅恪有了个新称呼“教授的教授”,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他获得这一称号的原因。
陈寅恪一生“守正为心”,其“正”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知识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陈寅恪:守正为心徐蓓东渡日本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