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3月20日,俄国革命家马林在一篇文章中说:“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这则材料( )
20世纪50年代,郭沫若和范文澜这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中国历史的分期问题看法截然不同,有些学者想提请中央宣传部决定,但中央还是认为应由历史学家自己去讨论决定。这反映了中央积极贯彻
孙中山说:“至于将来……真是达到目的,农民问题真是完全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那才算是我们对于农民问题的最终结果。”这段话反映了
下列四则史料代表了近代中国的几种社会思潮,按兴起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共和立宪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 ②“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③“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 ④“倾覆现今之恶劣政府,此造端之事业也。……是故排满者,为独立计。”
20世纪初,一些学校的女生已经开始觉醒,抵制学校开设的“烈女传”……她们以实际行动反抗礼教,争取女性婚姻自由。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新文化运动
近代中国的时势不可能给民主观念人物提供培育某种观念所需要的足够时间与理想的心境。他们必须与时间赛跑,他们的铁肩不仅要担道义,更要担救亡。从民主观念转变的角度看,风向标式的人物至少有:王韬、梁启超、孙中山、李大钊、毛泽东等。由此可见,近代中国民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