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感觉,正离我们远去(有删节)
王周生
曾经在《美国中学生获奖作文选》里,读到一篇作文,题目叫《先人们的快乐》。说是2155年,也就是一百多年后的某日,有个叫汤米的男孩,在家中阁楼上惊奇地发现了“一本真正的书”,这书是印在纸上的,纸头泛黄松脆。他赶忙叫来妹妹,妹妹也觉得不可思议,这字怎么“一动不动地停在纸上”,怎么不是在屏幕上移动的那种?汤米告诉妹妹:一个世纪前,也就是爷爷的爷爷从前读的书都是印在纸头上的,那时上课不是分散在家中,而是集中起来,去一个叫学校的地方,每天早上“上学”,每天傍晚“放学”,学校的老师不是电脑里那几个模拟人像,而是真正的人。爷爷的爷爷和左邻右舍的孩子一路欢笑着走在上学的路上;爷爷的爷爷们乐滋滋地坐在教室里,和一个真正的人--老师,面对面说话,那声音是从老师的喉咙而不是扬声器里发出的;爷爷的爷爷和同学一起嬉笑玩耍,讨论功课,大家的笑声也是真实的,你能感受到同学嘴里呼出的气息……多么令人神往!可是如今,对着家中的电脑上课,妹妹只有叹气的份儿,觉得爷爷的爷爷们真是幸福极了。
读那篇作文的时候,大约是1989年,我觉得像是天方夜谭。我佩服美国孩子丰富的想像力和编故事的能力。那时的上海作家中,只有我和叶永烈先生刚开始用电脑打字,上网离我们还十分遥远,更不要说有那种能拍照、能发短信息、功能多多的手机了。记得当时我用电脑打了一篇小说,被录用后,编辑竟要我将打印稿用手抄到300格的稿子纸头上,说是便于编辑,真是匪夷所思。弹指一挥间,十多年过去了,电脑、网络的神速发展令我们眼花缭乱。每过一阵,一项新的电脑和网络技术就会出现。用于写作的人越来越少,用电脑写作的人越来越多。长年累月地打字,让我们连有些汉字都忘记怎么写了。如今有人已经不用每天上班下班,而是坐在家里电脑前办公;有人已经不去学校,而在网上选修自己喜欢的课并参加考试……网上读书,网上聊天,网上购物,网上可视通讯,手机短信,手机小说……美国中学生的那篇《先人们的快乐》中的某些情景,已经提前来到。
我儿子前几年出国读书,有许多人问我,你想他吗?我说,我并不觉得他离开我呀,几乎每天我们都在说话聊天呢,不是在网上就是在电话里。只要愿意,接上摄像头,可以看见对方,看见各自房间的陈设,各自烧的菜。除了不能将儿子喜欢的饭菜从网上传过去,别的和他在家没什么两样。但也因此,作为母亲,对儿子的那份思念淡了,甚至没了。可是80年代,我先生出国读书,一封信起码走半个月以上,等信等得望眼欲穿,越是等不到越是心焦,好不容易收到信的那一刻,喜悦自然不用说,那一封封信,自然成了珍品。
看如今男男女女,走在路上,坐在车里,甚至进入电梯,一个个在手机上不停按捏,信息以光速传递。相亲相爱的少男少女,只要发出一条消息,就能在几秒钟后迅即得到爱的反馈。
但有一些感觉,正在离我们远去;有一些快乐,正在变得越来越浅显。这两年,我渐渐发现,表现这种细腻和震颤感觉的文字越来越少人问津,人们忙于编造粗俗的笑话,离奇的故事,释放疯狂的欲望。
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历史拐了个小小的弯儿?我不得而知。
我只是,小心翼翼地珍藏我曾经有过的那些感觉,让一百年后的人们羡慕和妒忌。
(有删节)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开头引述美国中学生的获奖作文,特别突出一个“真”字----真的书本,真的上学,真的教室,真的老师,真的同学,用以否定网络世界的虚拟。 |
B.作者选用十多年前编辑要她“将打印稿用手抄到300格的稿子纸头上”这一材料,目的是反衬电脑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 |
C.文章将如今不思念远在外国读书的儿子与20年前焦急等待出国读书的丈夫的来信对比,说明随着科技的进步,思念带来的痛苦和喜悦的感觉已经淡漠。 |
D.结尾处作者表示要“小心翼翼地珍藏曾经有过的那些感觉”,与开头段故事中“妹妹只有叹气的份儿”构成了呼应。 |
E.作者并不反对科技进步,在她看来,电脑、网络的应用带来了生活的便捷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特别是让人们失去了一些美好宝贵的东西。
题目中的“有一些感觉”,是些什么感觉?试联系全文内容写出两种。作者认为是什么原因使这些感觉“正离我们远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历史拐了个小小的弯儿?我不得而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