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在乡下,你会看到各种树,低矮的桃李开出繁花,结出甜美的果实;高大的松、椿,笔挺正直,长得慢,终能参天,成为栋梁;而柔顺的杨柳,婀娜多姿,成为风景。这段文字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与联想?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但不得脱离材料的范围与含意;②诗歌除外,文体自选;③不得套作和抄袭;④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近日,许多人批评一些教材造假,特别是名人故事编造痕迹明显。有考证者认为,爱迪生用镜子反光原理照明帮助医生为妈妈做阑尾炎手术的故事不符合当时的科技事实,还有陈毅探母、苹果砸中牛顿脑袋等故事都是缺少依据的。一些编造的名人名言被广泛引用,甚至被放到高考题中。有人对造假持批评态度,认为榜样应该是客观真实的;但也有人认为,故事和名言不代表事实,没必要在细节上过于追求真实。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被总结为碎片化阅读。近年来,“碎片化阅读”现象引发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某知名媒体: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大众阅读的趋势。史学博士廖峰:人或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诗人欧阳江河:我故意写长诗,对抗碎片化的生活。学者费勇:我不排斥碎片化时代,我们该考虑怎么样才能够把自己修炼得更完美。全国政协委员聂震宁:《论语》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也是一种碎片式结构吗?善待碎片化阅读,善待随处可见的“低头一族”们,利用阅读终端阅读也不错。以上讨论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范围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有个屡遭挫折、穷困潦倒的人准备跳崖自尽。崖边一株低矮的树听到这个人的痛苦经历后,也不觉流下了眼泪。人问其故。树说:“我怕是这世界上最辛苦的树了。你看我,生在岩石缝隙之间,食无土壤;渴无水源,环境恶劣,让我枝干不得伸展,形貌生的丑陋;根基浅薄,又使我风来欲坠,寒来欲僵。看我似坚强无比,其实我是生不如死呀。”人劝树与他一同赴死。树说:“我死倒是极容易,但这崖边便再也无其他的树了,所以不能死呀。”人不解。树接着说:“你看到我头上的这个鸟巢没有?此巢为两只喜鹊所筑,一直以来,他们在这巢里栖息生活,繁衍后代。我要是不在了,那两只喜鹊可咋办呢?”人听罢,忽有所悟,就从悬崖边退了回去。其实,每个人都不只是为了自己活着。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儿子请乡下来的父亲陪自己一起宴请一个生意场上的朋友。席间一对生意伙伴相谈甚欢。回家后父亲告诉儿子:“你的这个朋友,不可深交。生活困窘的人吃相不雅可理解,可他不困窘,却总用筷子把菜翻来翻去专挑喜欢吃的。”儿子不以为然:“人的习惯不同,不可苛求,吃相不雅,未必就不可深交。”父亲说:“用筷子的小细节可见人品。有大的利益诱惑,他会怎样?”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套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有学者通过对古人选编的几种唐诗集的统计得出结论:李白、杜甫的诗在唐代时不入流的,从清代才开始被推崇。唐代收诗220首的《国秀集》中,二人无一首入选;收诗297首的《又玄集》只选李诗4首,杜诗7首;收诗1000首的《才调集》,仅选了李诗28首;唐宪宗下令编选的、收诗286首的《御览诗》入选最多的是卢纶(32首)和李益(36首),李、杜无一首入选。到了清人收诗1928首的《唐诗别裁集》和著名的《唐诗三百首》,卢纶分别入选15首和6首,李益分别入选18首和3首,而李白分别入选140首和26首,杜甫分别入选205首和33首。在今天的文学史上,李益和卢纶都已沦为二三流诗人。文学作品只有经过历史过滤才能成为经典,现在被一些“唯权唯钱”的评论家炒作的所谓经典很可能靠不住。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