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 / 试题详细
  • 更新 2022-09-03
  • 科目 语文
  • 题型 现代文阅读
  • 难度 中等
  • 浏览 2060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从简陋的石器到高精尖仪器,从茹毛饮血到各式精致菜肴,从原始粗糙的石洞到豪华的别墅,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强大能力当让天地惊叹畏惧。最初的人类,食物和生活没有稳定的保障,面对可能的频繁迁移,天然住所成为他们最好的选择,洞穴、树木都是躲避天敌的良居。当满足了身体基本的保护和取暖问题后,人类开始致力于打造一个舒适的栖息环境。于是,农耕取代了狩猎,天然的洞穴变成了巧手搭建的房屋。随着建筑技术不断更新,人们开始按照设计好的方案建造房屋。从木石合用的各式建筑,发展到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群和寺庙建筑群。到了现代,房屋建造从根本上发生了变革。人工材料取代了天然建材,结构更加稳固,外观愈加独特。钢筋水泥打造的城市群从某种意义上宣告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
当人类为自身驾驭自然的能力信心满满时,生态的反作用力也开始困扰我们。工业社会的经济体系建构在亚当·斯密“利润最大化、产量最大化和收入最大化”的理论基石之上,而对能源、资源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有所失虑。高发展带来的是高消耗、高污染与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如果说,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破坏的只是局部的生态系统而导致区域性的文明衰败,那么工业文明、城市化进程破坏的则是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大面积与大规模的建筑消耗了大量宝贵的资源。文明在经过数十世纪的成长与进步之后,正在面对“拐点”到来的可能。
除了高楼,我们还能住在哪里?低碳,正成为解救地球危机的密码。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充分发展阳光、风能、生物质能……低碳重构着人类未来的生存发展。成功举办的上海世博会宣扬着“和谐城市”的理念,以回应“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诉求。各项场馆积极践行了“实验室中的科技梦想”。而回顾人类各种过去时或进行时的住宅,似乎也可以与和谐的城市理念遥相呼应。成本低廉、环保节能的草屋,远离喧嚣的穴居,默然回归自然的极地冰屋,像鸟儿一样搭建的树屋,就连海上货运划时代的产物——集装箱也可以变身循环经济住房……这些并不是哗众取宠或所谓的行为艺术,它们与钢筋水泥建筑物的并存,是一种对文明的尊重态度,一种善待地球的最亲近方式,一种认知抑或精神上的享受。
在这样的房屋面前,我们不再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并对自然发号施冷,而是充分尊重并善待自然,维护环境的稳定与和谐。住房的回归、维持与创新,迈出的是一小步,对整个人类文明进程而言却是一大步
下列有关人类“驾驭自然的能力”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无论是在工具、饮食还是居住领域,人类都表现出足以让自然惊惧的、强大的征服能力。
B.当食物和生活得到稳定的保障,人类便从寻求临时性的天然居所转向追求固定性的人工住宅。
C.钢筋水泥等人工材料取代自然木石成为建筑材料,成为现代房屋建造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唯一标志。
D.从木石合用的各式建筑到现代的城市群,某种意义上表现了人类社会步入文明的步伐。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亚当·斯密“利润最大化、产量最大化和收入最大化”的理论是构建工业化经济体系的基石,但他对能源、资源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有所失虑。
B.生态系统的破坏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的过程。工业文明和城市化进程给环境带来的压力远甚于游牧文明和农业文明。
C.现代工业造成人类聚居局面,随之而起的城市化进程则加剧了城市群扩大带来的资源消耗,于是生态系统的破坏由区域性而波及全球。
D.文明的“拐点”可以是人类社会进步与成长途中的警示,也可以是不同于传统的其他生存形态和更加优化的社会发展模式的预示。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低碳意味着更低的温室气体排放,而以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则是人类由工业文明走向人类未来文明的关键路径。
B.“和谐城市”的理念,是对上海世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回应,由此使得城市与乡村在响应“和谐”的进程中并驾齐驱。
C.草屋、穴居、冰屋、树屋、集装箱等人类住所,之所以能与钢筋水泥建筑并存,是因为它们同样尊重文明,同样体现出人类对地球的善待。
D.从驾驭自然到善待自然,人类文明以居住领域一小步的迈出牵动着整体一大步的迈进,“人类还能住在哪儿”这一问题值得全人类深思。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从简陋的石器到高精尖仪器,从茹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