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接受学”属于“文本学”的一个分支,即一篇文章一经完成,便像商品一样获得了独立于作者(制作者)之外的生命,此后进行的解读(或商品消费)就只是读者自身的事,而与作者无关。
作为平等的主体,读者当然不承担对作者的忠诚义务,事实上,在阅读过程中,基于读者与作者之间生活阅历、知识背景、文字感悟与想象力等的不同,阅读的走向远非作者所能控制和所应控制的:一些作者想传达的信息流失了,而作者未曾意识到的隐形信息却被读者无意间激活了。
一些所谓的作秀式的“素质教育”,也涉及这类思维模式的嫌疑。作秀式的“素质教育”最大的可疑之处在于,它是一个至今无法获得严格定义的概念。只能简单地把素质教育定义为到剧场里上语文课,到大自然里上生物课等。当然,还有诸多非标准答案。
如果作秀式“素质教育”可以部分归结为“情景式教学”或“形象化教学”,那么,为“素质教育”所包装或掩盖的很可能是一种教育思维的倒退,一种教育返祖现象。
说到底,现代学校教育是一种书面教育或书本教育,由原始的“情景式教育”发展到书面教育曾标志着教育史上最大的方法论革命,因为最简单的书面概念也是一种“类”的抽象,而没有这种抽象,学校教育的系统性、整体性或全面性是不可能的。从这个意义上,一味地回归“情景式教育”是对“读图时代”的无原则迎合。迎合这种形象性生存的“素质教育”几乎必定陷入“形象的狂欢”:到剧场上语文课,比如看《雷雨》,既免去了教师的教之累,又免掉了学生的学之苦,大家皆大欢喜,不亦乐乎!但剧场里的《雷雨》已完全剥夺了学生在课文《雷雨》中本应得到的想象与思考空间。
至于非标准答案,我的质疑是,对于一个正在建立基本价值观、思维模式与行为规范的高中生群体来说,“一切都是可以的”知识状态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一个没有共同语言、共同语法,一个在任何问题上还达不成共识的群体,如何合作?如何进行道德评价?
我对当下“状元经济”的态度一向是乐观其成的。如果总得有人为大众传媒提升销量或收视率,那么让这些高考状元去占据那些本来由芙蓉姐姐、人造美女或八卦艺人占据的传媒空间,又何尝不是“两害相权取其轻”?至少,他们代表的是勤奋努力的形象;至少,他们揭示的是“天道酬勤”的逻辑;至少,从他们当中产生未来精英——各个领域的概率大于任何一个群体。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接受学”是“文本学”的一个分支,它认为读者阅读作品与作者无关。 |
B.读者自身对文本进行解读,不承担对作者的忠诚义务。 |
C.作者无法控制读者的阅读走向,有些作者想传达的信息可能流失。 |
D.读者对作者未曾意识到的隐形信息的激活,源于对作者的崇拜。 |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到剧场里上语文课,到大自然里上生物课,在作者看来是一种“教育返祖现象”。 |
B.“教育返祖现象”是指部分作秀式的“素质教育”,也即“情景式教学”或“形象化教学”。 |
C.“情景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起于形象,又终于形象,具有思维的想象能力。 |
D.“教育返祖现象”使素质教育陷入“形象的狂欢”,它剥夺了学生的思考空间。 |
下列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现代学校教育是一种书面或书本教育,是学校教育系统性、整体性和全面性的体现。 |
B.作秀式“素质教育”包装掩盖下的可能是一种教育思维的倒退,可能使教育陷入“形象的狂欢”。 |
C.正在建立基本价值观、思维模式与行为规范的高中生群体,需要标准答案。 |
D.虽然”状元经济“不可取,但让状元去挤占传媒空间,这是作者乐见其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