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史略表》认为,从隋唐到宋元,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是文化的下移,即“从世族垄断文化的状态转向庶族士人的活跃,再转向市民文化人的出现和活跃”。这一趋势出现的背景是①科举制度的实行 ②城市商业的繁荣 ③印刷技术的应用 ④中外交流的扩大
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下面对“辫发之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
【改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不断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政治上,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建立、对峙,并不断瓦解,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经济上,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建立,并不断瓦解,世界经济格局朝着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以下对当今世界格局的相关认识和解读,理解有误的是( )
具有近代意义的“最惠国待遇”滥觞于17世纪的欧洲。1860年英法通商条约的签订,使现代意义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真正诞生,类似条约在欧洲各国流行,全球贸易额由此大幅上升。以下哪一项不属于现代意义的“最惠国待遇”诞生的原因( )
【改编】1841年12月,美国国务卿亚当斯说:“鸦片问题不是战争的原因,战争的原因是磕头。”有英国人又说,“鸦片战争是英国世界市场建立进程中不可避免的冲突”,还有英国人说“鸦片战争是林则徐自己发动的,与英国没有关”。可见,针对鸦片战争的“理由”,可谓众说纷纭。结合所学知识,本着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性、准确性认识,以下对鸦片战争原因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梁启超《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中提出,“中国西周与古代希腊的国体相似”,此观点的依据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