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市第九次党代会上,传出了市委对全市人民的庄严承诺:未来五年要与全市人民一起建设“经济发达,就业充分,收入增加,保障健全,环境友好,生态改善,文化繁荣,城乡文明,诉求畅通,公平正义,平安和谐,宜居宜业”的幸福城市,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据材料回答该市市委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体现民生情怀的依据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14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形势闪耀新亮点,经济运行呈现新特征。种种信号和变化,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正迈入新的阶段,出现了趋势性、不可逆的新常态。我们要深刻认识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才能站上新的历史方位、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1)根据辩证唯物论的有关方法论要求,结合材料说明我们应怎样对待经济新常态。材料二:2014年12月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已经明确,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会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体现的道理。
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以下简称《就业促进法》)。该法特别设立公平就业章程,强调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创造公平就业的环境,消除就业歧视。对社会各界反应强烈的性别歧视、残疾人歧视。农村劳动者歧视等各种就业歧视,作出约束性规定。残疾人的劳动权利受到国家保障;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享有与城镇劳动者平等地权利,不得对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设置歧视性限制。“开门立法”问计于民是近年来我国立法工作的重要特点。《就业促进法(草案)》向社会全文发布,广泛征求意见,群众反映强烈,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各界群众提出意见、建议逾万件。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委员会组织召开了多次座谈会、立法论证等,听取了法学家、经济学家等各方对草案的意见和建议,最终由代表审议表决通过。(1)在《就业促进法》的起草过程中,公民是通过何种方式参与民主决策的?(2)你认为公民参与《就业促进法》的起草有什么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题。近来,关于幸福的报道成为热点,央视关于“你幸福吗?”的调查引发热议,全国至少18个省市区把“幸福”作为施政要义,100多个城市提出建设“幸福城市”目标------这意味着,社会发展不再仅仅关注经济的增长,而是切实回归民生层面,关注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高,关注人民的感受,幸福、尊严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试从政治生活的角度说明如何理解“至少18个省市区把‘幸福’作为施政要义”。
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有哪些?
我国公民的政治性义务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