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乡居得静 五谷养人
胡忠伟
初见陈忠实,还是在1996年咸阳市工人文化宫举办的一次“双休日文学讲座”上。陈忠实穿一件褐色夹克,典型的关中汉子打扮,朴素而整洁。一开讲,他地道的陕西土话,像普通的农民一样句句朴实,叫人打心眼里赞赏。
陈忠实话少,不会客套,他说话几乎不用形容词,偶尔一两句玩笑话,会逗乐在场所有人。别人拿他开玩笑时,他那张沟壑纵横的脸上,会现出憨厚的一笑。他生活简单、沉静,一门心思都扑在了创作上;他语言简朴,却总能一语中的。对人生的感悟,他可以用最简单直观的语言来描述:“馍蒸到一半,最害怕啥?最害怕揭锅盖。因为锅盖一揭,气就放了,所以,馍就生了。”
1965年初《西安日报》发表了他的散文处女作,编辑先生写来一封信,说他的散文比诗好,建议先写散文,然后触类旁通。陈忠实受到启发,集中写散文,连发了七八篇。1973年陈忠实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以后就每年一部。
1992年接人民文学出版社高贤均信,得知长篇小说《白鹿原》即将出版,并有高度之议,他流泪了。后来,这部小说果然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版本数种,行世百万册之余,为其它众多艺术形式所使用,计有广播、绘画、泥塑、秦腔、话剧、舞剧等,翻译为日本语、韩国语、越南语。而以陈忠实小说做学问的专家也不在少数,这正是他沉静写作的开花结果。
陈忠实是一个从中国社会最底层奋斗出来的作家,他常爱说的一句话是“踏过泥泞五十秋”。一个“踏过泥泞”,概括了他几十年深刻的生活阅历和生命体验。
《白鹿原》获奖后,陈忠实及时回到了乡下,他避开了热闹和喧哗,在沉静中积蓄着创作的力量,“在锻炼自己承受痛苦的心理能力的整个生命历程中,成就我的艺术理想,也成就我的人生理想。”
“我现在又回到乡下祖居的老屋了。老屋是一种心理蕴藏。……我站在我村与邻村之间空旷的台地上,看‘三九’的雨淋湿了的原坡和河川,绿莹莹的麦苗和褐黑色的柔软的荒草,从我身旁匆匆驰过的农用拖拉机和放学的娃娃。粘连在这条路上倚靠着原坡的我,获得的是宁静。”在一篇散文中陈忠实这样自陈心迹。这是他的生活,也是他的一种心理状态。宁静,从容,甚至还有一些悠闲。
对待名利,陈忠实直言不讳:“毋需讳言,我向来不说淡泊名利的话。我希望有中国作家包括陕西作家能出大名,大到让世界都能闻其名而赞叹,当是我的国家我的民族我的家乡的大幸。再说利,作家通过自己的创作劳动赢得酬报……是为正道,有什么可指责的呢!要求喝着玉米糁子就着酸菜的作家‘淡泊’名利,缺乏人道。”
尽管现在陈忠实已达到“小康”,但他仍保持着先前粗茶淡饭的生活习惯和节俭美德,就连一般人弃之不要的芹菜叶、老莴笋叶,他都舍不得丢。他不贪大鱼大肉,早上泡馍加稀饭,或馒头玉米粥。中午米饭,一素一荤加一汤。晚上面条或与中午雷同,但必须喝酒,得加点花生米、酥胡豆之类的下酒菜。他常说:“生活的要求是无止境的,如果一味地向高标准看齐,就会消磨自己的意志。粗茶淡饭、五谷杂粮最养人,衣着朴实最惬意。”
陈忠实习惯白天写作,晚上休息。他尊重身体的生物钟,起居有常。他信奉动静结合,动则坚持晨练,静则恬淡虚无,抱本宁神,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写作时,当顺畅地写到一定字数的时候,陈忠实便奖励自己去轻松娱乐一下,要么听秦腔,要么找知己聊天,要么找人“杀”一盘象棋。
2000年腊月,陈忠实及一批文艺家应邀去外县采风。晚上休息时,主人问明日何时起来,陈忠实随口说:“睡觉睡到自然醒吧。”第二天,主人求他写字,就要他前一晚说的“睡觉睡到自然醒”,陈忠实显得有些踌躇。这句话虽然俗些,但细细一想,很有一些意思,有顺乎自然、自然而然的意味在,也有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意思在,人要的就是这样的状态,大有哲理。
指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他常爱说的一句话是“踏过泥泞五十秋”。
文章是从哪几方面写陈忠实的?请简要概括并各举一例。
文章题目“乡居得静 五谷养人”中包含着怎样的人生启示?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