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丝绸之利日扩’……‘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为市日,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A.实现中国工业化 B.实行民主政治C.推动中国近代化 D.启蒙与救亡并重
《大公报》载文说: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晚清大变局中的人物和思潮》中评价某人所写的一本书,写到:他的历史作用在于他抛弃了那些不切实际的空想,勇敢地承认了能人的创造性劳动和富者经营的事业的价值和正当性。通过实行专利制度,“准富者请人雇工”,奖励私人兴办各种工业、交通企业、开矿、办银行、办“学馆”和各种福利事业,从而把旧式的农民战争与切合当时中国需要的历史进步事业直接联接起来。这一“某人”是
《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一书描写道:“大贵族的所有利益已经在下院得到很好的代理……工业和商业的利益却几乎全无代表!他们是国家最重要的利益所在,是国家财富和力量的源泉。相比之下他们的代表不足,而和国家的累赘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每一项利益,却又代表得足而又足。”这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