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 / 试题详细
  • 更新 2022-09-03
  • 科目 语文
  • 题型 现代文阅读
  • 难度 中等
  • 浏览 185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儒家经典《论语》里“仁”就出现了109次,说明其重要性。这109次是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回应何为.仁的问题,简单的解释是爱人,深入的解释是孔子回答颜渊问仁:“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日:‘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匆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孔子认为他最好的学生颜渊是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仁的最佳典范.原因在于他有丰富的精神办量。颜渊“不迁怒不贰过”,怒的对象离开后他就不怒了;他犯了错,绝对不再犯。更重要的,颜渊“三月不违仁’’。在儒家看来,仁就是人性光辉的体现,孟子说“仁者人也”,真正的人就是有仁德的人 。儒家传统对人的理解不采取定义的方式,不是理性的动物,不是会用工具的动物,或说有语言能力的动物,而是孟子所言的四端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理由。颜渊能够在三个月之内体现人的最光辉的价值,体现“仁”的恻隐之情,其他学生可能维持一个月,普通人大概只能维持几个小时。
不过,每个人多多少少都能体现仁的光辉,也就是同情心的显露,良知的发现。孔子认为,这种同情心并非随时随地都能充分体现,因为我们不是现实的圣人,更不是慈悲化身的佛。但人性的光辉每个人都可以体现,所以儒家的基本精神就是学做人,这是永恒的过程,是和其他的动物最大的不同。因为这是内在的体现,孔子讲“我欲仁,斯仁至矣”,所以“古之学者为己”,学习的初衰应该是为了自己,非父母、社会、国家、世界,就是为培养、训练自己的人格。但为己的“己”,在儒家里绝对不是一个孤立绝缘的个体,而是一个关系网络的中心点。从中心点来讲是人的尊严、独立性;从关系网络来看,就是人的社会性。儒家的社会性.基于主体性,社会实践的有效性建构在主体的.必要性之上。“克己复礼为仁”,克已复礼。是两面,一是能够转化或者说超越自己;二是能回到礼——人与人之间文明礼貌的世界,这两面合起来是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只要一个人一日克己复礼以后,天下就朝着回归仁的方向走。只要任何一个人能体仁,天下的仁就多一些;只要一个人不行仁,天下的仁就少一些。任何一个人都有能表现人性光辉的.权利和义务,,所有人的人性光辉都可以因为一个人的努力而发扬。
所以从儒家来讲,政治目标很直接很现实但也有深刻的哲理:为社会安排一个安全、生活过得去的环境,然后让大家发挥道德潜力,立己立人,既成全自己又服务社会。这样看来,“仁”所代表的作为人性的光辉,是内在价值,只要“要”就可以得到,外在的价值的“要”,需要很多自己不能掌握的条件才能得到,但仁的“要”是“我欲仁,斯仁至矣”。
(节选自杜维明《“仁”的民族认同和世界意义》)
下列关于本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仁”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并且书中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解释仁的问题,都是为了证明仁的重要性。
B.仁的含义,可以说是爱人或克己复礼,其具体内涵及做法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为仁由己,而由人乎”。
C.孔子认为颜渊堪称是体现仁的最佳典范,因为他“不迁怒不贰过”,“三月不违仁”,具有丰富的精神力量。
D.仁是人性光辉的体现,人人皆有孟子所言的四端之心,真正的人是有仁德的人,所以孟子认为“仁者人也”。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家学说认为每个人都能够体现人性的光辉,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和良知,但未必时时刻刻都能体现出来。
B.在儒家看来,我们每个人都具有人的尊严和独立性,但不是孤立绝缘的个体,还具有社会性,是关系网络的中心点。
C.从“古之学者为己”这句话可以看出,儒家认为我们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父母,社会、国家和世界。
D.“克已复礼为仁”具体阐述了什么是仁,包括两面,一是能够转化或者说超越自己;二是能回到人与人之间文明礼貌的世界。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因为我们每个人不是现实的圣人,更不是慈悲化身的佛,所以要学做圣人,即“欲仁”,就要培养、训练自己的人格。
B.在儒家思想中,人的社会性基于主体性,社会实践的有效性建构在主体的必要性之上,由此可见个人主体性的重要性。
C.“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句话就体现了儒家的社会性和主体性的关系,社会必须以主体性为基础才得以实现。
D.儒家看来,“仁”|是内在价值,只要想追求就可以得到,没有追求外在的价值艰难,我们只要想追求“仁”,“期仁至矣”。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知识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儒家经典《论语》里仁就出现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