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革命纪念馆曾经展出了一本泛黄的手抄本,封皮上有“参政员毛泽东在渝市之动态”“民国三十四年八月二十六日至九月卅日”的字样。当时毛泽东在渝市讨论的主要问题是( )
1921年2月,蔡和森写信给陈独秀,讨论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的关系时称:"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常常受其资本家的贿买、笼络而不自觉……此所以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而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也。"他意在强调( )
社会革命不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
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
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
1861年,慈禧发动政变处置政敌时,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英国人在华创办的《北华捷报》称:"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由此可知( )
太平天国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
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清廷顽固派势力地位得到加强
传统的外交体制被抛弃
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 )
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
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
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
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意图维护礼教纲常
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促成婚姻习俗变革
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 )
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监察体系的改进
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
察举制度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