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传奇12年,羽坛“超级丹”
格林
2012年8月5日,在伦敦奥运会羽毛球单打决赛中,林丹与李宗伟上演了完美无缺的对决大片,让世界观众过足了顶级欣赏之瘾。最终,林丹耗时79分钟2:1逆转击败李宗伟,夺得2012年伦敦奥运会羽毛球男子单打冠军金牌,成为奥林匹克史上羽毛球男子单打卫冕第一人。
“林丹的霸气从小就有。”林丹母亲接受采访时说,“林丹不服输,比较好强”。不服输、要强的性格,就像一把双刃剑,既成就了后来的林丹,也让他在职业生涯中多次遭遇危机。
2000年,林丹这一批年龄段的球员开始接受国家队的选拔。然而,第一批选拔名单里没有他。后来,林丹被单独通知进入国家队,两个月后,亚洲青年锦标赛在日本开打,林丹拿下了男团、男单两项冠军,在国家队逐步站稳了脚跟。
从少年体校到国家队,林丹顶着“N0.1”的光环走来,直到2002年。当时,国际羽联在每局7分制和15分制上摇摆不定,林丹一时调整不过来,接连输球,且都是首轮出局,“林一轮”的外号不胫而走。那大半年,国家队教练不再让林丹参加任何比赛,而这接连几次的挫败也惊醒了少年成名的林丹,他意识到不能仅仅拿着天赋做武器,他开始对自己“下狠手”,除了苦练,还是苦练。
天道酬勤,林丹开始爆发,在接下来的赛事中狂揽5个冠军。2004年的全英公开赛,林丹更是将丹麦名将皮特·盖德拉下了马,夺得男单桂冠的同时,也从对手那里获得了“超级丹”的称号。
战胜盖德让林丹的自信心再度爆棚,出征雅典奥运前,林丹目标直指冠军。他甚至把自己夺冠后的庆祝动作都设计好了,但是,雅典奥运却给林丹上了一课。
雅典奥运会,林丹的首轮对手是印尼选手苏西洛。“因为担心这担心那,上场后感觉自己怎么也释放不出来。相反,我的对手的状态特别棒。”林丹最终以12比15、10比15败下阵来。
经历了“一轮游”的打击,林丹的心情跌到了谷底。回到北京,林丹细细咀嚼总教练李永波的话,仔细分析自己的失利原因。他明白了自己被淘汰其实不是什么大冷门,外界把他捧得太高了,他还不是“超级丹”。“雅典奥运会的失败教会我用平静心态看待比赛和人生。”
林丹平静了。于是,我们看到,2004年广州公开赛上,当鲍春来在拉锯战中回球落网,林丹兴奋地将球拍抛向空中,继而双手握拳举向空中、跪地、仰天长啸。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掌声潮中,他右手举起向四面看台献上标准的军礼——“超级丹”回来了!
不过,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是那个霸气到有些嚣张的愣小子了。
2008年8月17日,北京奥运会羽毛球男子单打决赛,林丹对阵李宗伟。赛前,林丹很从容,“我记得当天下午临出发前,我把音响声音开到很大,跟着音响一起唱。记得有周杰伦Live版的《听妈妈的话》,演唱会上那山呼海啸般的尖叫声让我提前进入了状态。”
整个看台被红色淹没,那种狂热好像随时都要把屋顶掀翻。第二局打到20比8,林丹拿到冠军点,“我提醒自己要冷静下来,拿下这最后一分。深呼吸,屏息凝神,我能听到球拍击球时发出的‘刷刷’声,一声比一声坚定,一声比一声致命。”看回放录像的时候,林丹自己也承认:“我很少看到自己如此专注。”
林丹拿下了奥运会的男单冠军。这只是开始。2010年广州亚运会羽毛球男单决赛中,林丹再次击败李宗伟夺冠。他成为第一个也是目前世界羽毛球历史上唯一一位全满贯选手。
2011年、2012年,超级丹依然不可撼动。到今天,林丹已握有17个世界冠军头衔。
然而,林丹没有陶醉于冠军这个美词上。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其实我真的不是看中某一个冠军,我看中的是我12年的职业生涯,我给中国羽毛球能带来什么,给羽毛球这项运动带来什么,或者给自己带来什么,这个比金牌意义更大。”
(选自《青年文摘》2012年第18期,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在这篇新闻通讯的开篇,作者不惜用“完美无缺”“顶级”等溢美之词来盛赞伦敦奥运会林丹与李宗伟羽毛球单打决赛的精彩。 |
B.知子莫如母,引用林丹母亲对其不服输性格的介绍,为后面写他夺冠的霸气做了铺垫,这样更具有说服力。 |
C.出征雅典奥运前,林丹甚至把自己夺冠后的庆祝动作都设计好了,说明他信心满满,志在必得。但最终输在自己的患得患失上。 |
D.写北京奥运会狂热的场面,是为了衬托当晚比赛的惊心动魄,表现观众对林丹的喜爱和支持。 |
E.林丹是第一个也是目前世界羽毛球历史上唯一一位全满贯选手,而且已握有17个世界冠军头衔,因此被队友誉为“超级丹”。
作者怎样写2004年广州公开赛上林丹夺冠后的一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结合文本,探究羽坛“超级丹”的成长的条件以及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