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①在现实生活中,丑使人不快和让人生憾,而美学之为美感之学,是要让任何对象都成为审美对象从而让人感到快乐。不同的审美对象给人的快乐是不同的,但能带来快乐却是共同的。丑在被美学变为审美对象时,就成了滑稽。由丑而产生的滑稽之人、物、事,总令人开怀而笑,由滑稽而来的审美快乐,在美学上被称为“喜”。
②滑稽让令人不快的丑转变成为令人快乐的喜感之笑,其要义在于,由丑的消极性畸形转变为具有喜之特点的“不伦不类的组合”而产生文化的积极意义。“伦”与“类”都是正常,而“不伦”是低于正常之伦序,“不类”是低于正常之类型。文化在历史中建构起正常尺度时,同时就产生了正常的榜样即理想性的美和低于正常的丑。这些低于正常之丑,作为正常的偏离和畸形,在艺术中得到夸张性的体现。夸张的功能,是用典型化的方式让整个文化意识到丑的标准,而丑的建构又是为了突出文化的正常和作为正常理想的美;面对被夸张了的滑稽之丑,使本来略为低于正常的人,在比较中有了宽慰感且认同于文化的正常和理想。
③滑稽之喜充斥于文化的方方面面。首先有两个相互补充的方面尤为重要:一是知道正常但不由自主地跌进了偏离。如一个身体健壮灵活的成人在街上不小心跌了一跤。成人是不该跌跤的,跌跤者本人也知道这一点。但因不留神不由自主地跌倒了,这造成了成人实体和小孩行为的不伦不类组合,引出笑声。二是知道何谓正常,何谓偏离,但通过偏离正常,把文化之正常对自然本性压抑而造成的紧张心理释放出来,从而让人在自嘲中保持心理的健康。在这样的偏离中,人一方面从理性认同的强制性中暂时逃离出来,有一种由之而生的轻松感;另一方面又知道这一释放紧张的偏离还是属于偏离,有了一种自嘲感,而自己能够自嘲,又是自己优越性的体现。正是在这一复杂的心理转换中,人的心灵得到了净化。这两个方面的偏离内容复杂,都是以喜感之笑的方式呈现出来的。
④其次是知道自己低于正常,但自己由于无奈的原因,又不能离开这一偏离,于是用一个正常的假象来掩盖偏离,这就成了最正牌的滑稽。如,某人要打一个街霸,街霸说:“你敢打,你敢打,我就敢跑!”明明怕了,却用英雄口气来掩盖内心害怕。阿Q被人打了,却说“儿子打老子”,以此自我安慰,这成了最典型的滑稽。
⑤最后是人们意识不到自己的偏离而实际已经偏离了正常尺度。这尤其体现在文化的急剧变化和跨文化的交流中,如一个来自西方文化圈以外的人看见啤酒泡从瓶中冒出来,说:“我不奇怪它怎么冒出来的,我只奇怪它是怎么被装进去的。”普遍具有啤酒常识的西方人带着正常的思路听下去,突然遇到了低于正常逻辑的话,人们于是开怀大笑。在一个急剧变化的社会中,这类的喜感让外来者在笑声中迅速受到主体文化的软性规训和审美教化。
(选自张法《美学和文化视野中的“丑”》,有删改)
从原文看,下列对“滑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滑稽来源于丑,但前提是这种丑能够给人们带来快乐。 |
B.滑稽给人们带来的审美快乐,区别于其他的审美对象。 |
C.滑稽可以让“不伦不类的组合”产生文化的积极意义。 |
D.滑稽之丑经由夸张,可以使特定人群从中获得宽慰感。 |
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从现实生活中丑使人不快和让人生憾入手,说明丑在美学上具有独特性,须经由滑稽的层面才能转化为审美对象。 |
B.第②段承接上文具体阐释了滑稽这个概念,从内涵上来讲就是要构成不伦不类的组合,而从手法上来讲则需要运用夸张。 |
C.最后三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说明滑稽既可由正常之人造成,也会由低于正常之人造成;既可有意为之,也会无意形成。 |
D.文章运用先总后分的方式,前两段说明丑与滑稽在美学上的联系,之后的分写意在表明滑稽之喜充斥于美学的方方面面。 |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要理解某一人、物、事为何显得滑稽,首先需要理解何为正常,何为偏离。 |
B.最典型的滑稽常常出自那些智力低下之人,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就是如此。 |
C.自嘲其实是自我优越性的表现,只要善于适当自嘲,就可以保持心理健康。 |
D.外来者常会受到嘲笑,这是因为需要受到主体文化的软性规训和审美教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