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贯彻《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决定》,进一步规范劳务派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研究起草了《劳务派遣行政许可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众可在2013年5月19日前通过相关途径和方式提出反馈意见,以便进一步研究和修改。(1)公民可通过哪些方式对此草案发表意见? (2)公民参与此项活动有什么积极意义?
一个原本只能卖1元钱的普通瓷碗,经设计师的妙手,成为价值几十元的抢手货;几张看似简单的景观设计图,带动了数千万元的销售收人……2010年中国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依托于千年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底蕴,杭州文化创意产业正发挥出强烈的全球集聚效应,吸引中国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设计单位等海内外创意力量落户西子湖畔。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创”出杭州经济新引擎。2011年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579.86亿元,同比增长17.6%,比全市GDP增速高出6.6个百分点;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12.1%,一举超越商贸物流业、金融服务业,坐上服务业的“头把交椅”。(1)材料体现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 (2)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为杭州市的文化创新产业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1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建设文化强国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加强文化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初步建成,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免费开放。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任务基本完成,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更加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1)有人认为文化建设应该由政府主导,也有人认为文化建设应该由市场主导,你同意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材料二:人生如船,梦想是帆,每个人都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梦,可每个人的梦又与国家民族兴衰荣辱紧密相连。“中国梦”最关健的不是发财梦,文化上的“自豪”与“满足”才是国人心中“中国梦”的核心。“文化自豪和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助推器”成为人们的共识。(2)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应当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 6 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五千年来,无数华夏子孙,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不畏险阻,不计名利,扎扎实实地做着利国利民的好事,旗帜鲜明地维护着民族和国家的尊严。从文天祥到李大钊,从孙子到焦裕禄、雷锋……无数志士仁人,英雄豪杰,他们胸有浩气,腹有人民;他们秉承爱国爱民的胸怀和志趣。他们是民族和国家的脊梁。材料二:天安门广场国庆60周年大联欢,堪称世界之最的方队表演,精彩绝伦。所有动作全靠4000多名官兵移动、蹲立、摇动来呈现,每名官兵要换9种道具和3套衣服,做动作多达上万次。有的手臂和脸部被道具划伤,膝盖被地面磨破,关节肿痛更是“流行病”,但没有一人叫苦叫累,没有一人降低训练标准。为了熟记音乐节拍,许多战士将节拍写在道具、手臂上,训练时背,吃饭时背,睡觉躺在被窝里还在背,有的甚至连说梦话都在数着节拍……(1)上述两则材料体现什么精神?其基本内涵是什么?(2)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弘扬这种精神?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某校高二(1)班同学结合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围绕建设“美丽中国”进行了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建设美丽中国,需要绿色发展。然而,在当前的政绩考核体系中,经济发展指标所占比重过大,生态环保指标权重低,因而不少地方领导短视,子孙的未来,民族的前途,全然不顾。为抓“政绩”,片面追求GDP增长率,导致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资源消耗高、利用率低,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1)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说明,怎样才能克服“短视”,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加强和深化生态示范创建。要坚持典型引路、试点示范,通过开展生态省(市、县)、环境优美乡村、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医院等创建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良好局面。(2)请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说明生态“示范创建”的哲学依据。建设美丽中国,不仅仅需要生态环境的提升、人与自然的和谐,还要整体提升人民的心灵美丽和精神文明。人如果没有了诗意,大地就会遭到蹂躏,不再是家园;精神就会变得平庸,不再有幸福。(3)上述观点体现了“文化与生活”的哪些道理?
材料一:“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优化城市化战略格局,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拓展;在东部地区逐步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在中西部有条件的地区培育壮大若干城市群,科学规划城市群内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材料二:按照城市化发展规律,城市化率在30%—70%的区间是快速发展阶段,目前中国仍处于这个阶段。此外,中国城镇经济实力、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城镇化加速提升的物质基础已经具备;广大农村居民也迫切要求真正成为现代市民。因此,我国的城镇化一定能又好又快发展。我国的城镇化还面临新的挑战。由于廉价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公共服务的成本越来越高,所以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城镇化发展模式亟待转型。同时,城镇化也是一个系列政策制度调整改革的结果,所以城镇化无法一蹴而就。(1)“十二五”规划关于推进城镇化的要求是如何体现系统优化的思想方法的?(2)材料二中对中国城镇化的认识,是如何体现“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