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 / 试题详细
  • 更新 2022-09-03
  • 科目 语文
  • 题型 现代文阅读
  • 难度 中等
  • 浏览 177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人在碰到大的难题时常常求助于神,只有在人力无法解决的困难面前,神才显示它的威力,这重大的难题就是人们无法克服死亡的威胁。绘画配合宗教,为克服这一难题竭尽全力,故绘画中尽管满篇神仙鬼怪,却尽是人的根本欲求——生存意识的体现。永乐宫壁画是我国现存最宏伟的道教壁画,它不仅继承了中国古代美术的传统风格,同时也渗透着深奥的道教美学思想。其中,《朝元图》着力表现神仙们奇特的经历和传说故事,一方面把神仙居住的洞府描绘成世外桃源;另一方面又极力宣扬仙界尊卑的严格性,赋予天神们同人间一样的情感与相貌。这种表现方法的两重性,反映了道教“出世”与“入世”思想的并存,而这种并存正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②绘画中的山水自然题材与壁画题材不同。山水自然题材首先体现着人们的道德追求。按孔子的说法,自然四时是天意的体现,人的德性是受之于天,而天又以自然的形态出现,则自然世界蕴含着天意,故面对自然可悟通行为规范,于是他宣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视为培养人的道德精神的一部教材。
③其次,山水自然题材绘画体现着个性情感的抒发。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将自然四时景观与人的情感对应展示出来,是“天人”学说在情感领域走向美学的标志。绘画中山水题材的作品体现出人们对终极的追求,这是中国画人文精神的又一表现,人们对自由解脱的向往,就在这种绘画中显露。
④阐述“天人合一”的思想的,除儒家外还有道家。庄子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因为它们都是世界本体(道)的化身。老庄的“天人合一”不是外象的“天人合一”,而是本体的合一。但在客观现实中,自然是与人相对立的存在。艺术家的努力就是使二者获得统一。如果说儒家“天人合一”美学观是助于社会理性的培养,调节人的情感。那么,道家的“天人合一”美学观则是为了解放人性,争取自由,是对物的压迫、人的压迫与自我情感困扰的反抗与解脱。
⑤追求天地精神势必鄙弃物质外象。庄子在《天道》篇感叹道:“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可见庄子美学强调于象外求意,不拘于形色。北宋时,苏轼、米芾大力提倡水墨写意,于是水墨画大盛,后代所谓“元四家”、“明四家”,蔚为大观。水墨写意之流,到了清代,画水墨山水被奉为上乘,而工笔重彩的青绿山水被斥为末流。我们从这一发展流程看,庄子思想在山水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⑥“明四家”的主要成员大多属于诗、书、画三绝的文人名士。他们感到或切身体验到仕途的险恶,于是淡于仕途,以诗文书画自娱。而自北宋、明初绵延于此的“尚意趣、精笔墨”的元人绘画传统,则为他们表现自己的品格情怀昭示了道路,与自然合二为一的创作旨趣成为他们山水花鸟题材的普遍特点。如,沈周的《夜坐图》、《江村渔乐图》尤能反映出明代文人山水的美学追求。
(《文艺生活》2011年第8期)
下列对中国传统绘画中“天人合一”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道教壁画《朝元图》中把神仙洞府描绘成世外桃源,又赋予天神们同人间一样的情感与相貌,这种两重性表现方法体现了“出世”与“入世”思想的并存。
B.绘画中的山水自然题材体现着人们的道德追求,这主要是受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
C.儒家“天人合一”美学观主张面对自然悟通人的行为规范,是助于社会理性的培养,调节人的情感。
D.道家的“天人合一”美学观有助于解放人性,争取自由,是对物的压迫、人的压迫与自我情感困扰的反抗与解脱。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绘画配合宗教为克服人们无法摆脱死亡威胁这一难题,所画的内容尽管是神仙鬼怪,但表现的却是人的生存意识。
B.绘画中山水题材的作品体现出人们对终极的追求——对自由解脱的向往,这是中国画人文精神的又一表现。
C.庄子在《天道》篇感叹道“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可见庄子美学喜欢于象外求意,不喜欢形色。
D.“明四家”成员淡于仕途,加上吸收了“尚意趣、精笔墨”的元人绘画传统来表现自己的品格情怀,这让他们的山水花鸟题材绘画有了与自然合二为一的特点。

从全文看,下列推断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从文章来看,无论是宗教题材绘画,还是山水题材绘画,都带有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B.孔子提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因此,自然四时是天意的体现,人的德性是受之于天。
C.从北宋、明,到元、清,中国水墨写意画的兴盛主要受庄子“重意轻形”思想的影响。
D.仕途的险恶,加上受老庄“出世”思想的影响,常使明代一些文人名士淡于仕途,转而以诗文书画寄托情怀。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知识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①人在碰到大的难题时常常求助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