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 / 试题详细
  • 更新 2022-09-03
  • 科目 语文
  • 题型 现代文阅读
  • 难度 中等
  • 浏览 191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以礼论酒:孔子的酒文化观
撰文/马特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饮酒是人们生活中极重要的一部分。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推孔子为酒之饮宗,他在《觞政·八之祭》中言:“凡饮必祭所始,礼也。今祀宣父曰酒圣,夫无量不及乱,觞之祖也,是为饮宗。”《诗经》、《礼记》、《论语》中的许多篇章均体现出孔子的礼制思想对中国酒文化的深远影响,可以说,孔子的酒文化观中渗透有传统礼制文化的印记。
《诗经》谓:“饮酒者,乃学问之事,非饮食之事也。”在孔子看来,饮酒不单单是口舌味蕾的享受,而是一种文化符号,实际上发挥着仪式的作用。孔子重视“民、食、丧、祭”四事,强调各种仪式都应合乎礼制要求,包括酒类器物的陈列。关于酒和酒器的陈列,《礼记·礼运》中说:“故玄酒在室,醴酤(酢)在户,粢醍在堂,澄酒在下,陈其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与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此外,酒器的铸造也要符合礼制要求。在《论语·雍也》中,孔子看到不符合西周礼制的酒器时,发出了“觚不觚,觚哉?觚哉?”的叹息。觚是盛行于商代和西周的一种酒器,用青铜制成,口作喇叭形,细腰,高足,腹部和足部各有四条棱角,容量约有二升。 后来觚被改变了,所以孔子认为觚不像觚。这些感慨针对了当时社会文化符号体系混乱的现状,也是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的体现。
在酒宴中,应当礼让年长者。例如,在《论语·为政》中孔子对子夏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即是主张凡有酒食,必先礼让年长者食用。另外,《论语·乡党》谓:“席不正,不坐。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坐席时尊长让贤,酒宴结束时,也要让年长者先离席位,维护尊者、贤者、长者的地位,以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井然有序的氛围。
饮酒时要依礼而饮。按仪礼饮酒,约分为四步:拜、祭、啐、卒爵。首先举杯拜天地,表示敬意;接着把第一杯倒地上,祭谢大地养育之德;然后倒上酒浅尝一口,颂美酒香令主人高兴;最后一饮而尽,“卒爵”即干杯之意。《礼记·玉藻》篇还对君臣同饮时的礼节做出了说明:“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礼已三爵而油油以退。”臣下陪国君饮酒接受第一杯酒,应表情庄重地饮,接受第二杯时态度则要温和恭敬,饮完了第三杯才可以告退。如果拒而不饮,则属非礼。
饮酒者的酬酢互敬也是讲究礼仪的。客人间互敬称为“旅酬”,依序向人敬则叫“行酒”。敬酒时,敬酒者和被敬人都要“避席”,即起立以示尊敬,敬酒者在碰杯时要将自己的酒杯放低三分,示为礼敬。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而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亦称“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席次。如若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长辈命晚辈喝,晚辈才可举杯。《礼记·乡饮酒议》还记载了饮酒时应当“弟长而无遗”,即不论长幼都要喝酒而不遗漏。
酒为礼而设,参加者应当饮酒有度。孔子在《论语·乡党》中告诫弟子:“肉虽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饮酒过量则醉,醉则昏乱丧德。饮酒不能致醉,饮酒者应做到“朝不废朝,暮不废夕”,免得发生酒祸。
儒家思想反对“酗酒废政”,将酒礼与邦国兴亡的政治教化联系起来。孔子晚年整理六经,鲁哀公向其问政,他总结三代兴亡,作了一番概括:“禹崩十有七世,乃有末孙桀即位。桀不率先王之明德,乃荒耽于酒,淫泆于乐,德昏政乱,……乃有商履代兴,……武丁卒崩,殷德大破,九州乃有末孙纣即位。纣不率先王之明德,乃上祖夏桀行,荒耽于酒,淫泆于乐,德昏政乱……忽然几亡”。孔子用因酒亡国的夏桀和商纣来告诫人们饮酒适量,勿要因酒丧志。
酩酊大醉固然失礼,而如若不饮酒示敬示亲,也是失礼的。在不醉的前提下,饮酒的多少也是宾主诚意的表示。《仪礼·燕礼》记述了君臣饮酒时关于饮酒的约定:“君曰,‘无不醉!’宾及卿大夫皆兴,对曰,‘诺!敢不醉?’皆反(返)坐。”《仪礼·射礼》中诸侯与卿大夫射礼上的饮宴,亦以痛饮为约定。醉而无礼,固然可耻;醉而不失礼,亦属可嘉。《诗·湛露》:“厌厌夜饮,不醉无归。”毛传:“不醉而出,是不亲也。”
那么在孔子看来,人们饮酒应当遵循一个怎样的“度”呢?孔子主张,人们饮酒应当达到“酡”的状态,即微醺。只有饮得微醺而不醉,才是最佳境界。饮酒多至乱了礼仪法度,则又失去了人的尊严,失去了应有的礼貌。惟有用酒而又不失礼仪,才是应该遵循的合理标准。
下列关于孔子酒文化观的表述,不能体现传统礼制文化思想的一项是

A.故玄酒在室,醴酤(酢)在户,粢醍在堂,澄酒在下,陈其牺牲,备其鼎俎。
B.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礼已三爵而油油以退。
C.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D.今祀宣父曰酒圣,夫无量不及乱,觞之祖也,是为饮宗。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礼记》中记载的玄酒、醴酤、鼎俎等酒类和酒器都是用于重大活动时敬奉神灵所用,目的是稳定伦理关系,祈福长治久安。
B.孔子的思想中,酒器的制作也应该符合周礼的礼制要求。他发出“觚不觚,觚哉!觚哉!”是概叹当今事物名不符实,社会文化符号体系混乱。
C.酒宴中,应该礼让长者,让长者先坐先饮,没有长辈之命,晚辈不得举杯敬酒,敬酒时要将自己的酒杯放低三分,酒宴结束时,应该让长者先走以示礼敬。
D.仪礼饮酒有四步,要先拜天地,洒酒于地,再颂美酒,最后才能干杯,而面对君主饮酒应该注意表情和态度,拒而不饮有犯上之嫌。这些都出自《礼记》。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酒是用来表示一种礼仪、文化符号。人们在推杯换盏、觥筹交错间,要自我控制,不至于醉,不乱为限。不要影响早晚省视君王(或长辈)。
B.人们常说 “酒至微醺 ,花看半开” 是最佳境界,在当今社会,饮酒有节制,喝酒有礼节,对于文明之邦、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C.中国酒文化中渗透了传统礼制文化,饮酒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口舌的享受,更多在饮酒之外的礼仪文化,从帝王到庶民,都可以享受着美酒带给生命的多姿多彩与愉悦情趣。
D.在饮酒过程中有许多礼节,宾客的入座、举杯、举爵、敬祖、答礼等,均有一定之规,长幼尊卑、人际关系准则、邦国兴旺都可以通过饮酒来体现。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知识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以礼论酒:孔子的酒文化观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