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欣赏诗歌,由于它极精练,我们不仅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字词包孕着的丰富的含义,而且要努力去寻求它的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这在中国旧诗词的欣赏中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例如采菊东篱,心境悠然与南山相合,情寄东篱之外。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它的繁复的色彩和音响,烘托出江天子夜的秋景。末尾一句,以传到客船的夜半悠悠钟声,给人留下了言语难以表达的离愁别绪。有趣的是,这种由具体的诗句引发的情思,其具体性可以因欣赏者的不同际遇而各不相同。它既有稳定性,又有随意性。例如那悠悠的钟声造成的余韵,大体上总与羁旅客子的愁思有关。至于它在欣赏者心中所唤起的具体的思念,则是难以确定的:有人因而感慨半生飘零,一事无成;有人可能思念老母娇妻;有人也许为友情的离弃而痛苦;也许为了贫病,也许为了惜逝……但那浮动在落月渔火的微茫中的一缕轻愁,则是相同的。诗歌欣赏可以认为是读者在诗人所启示的范围内重新创造的艺术世界。这个世界最大的特点就是读者往往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往往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诗的客观世界中去。人们读李后主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能够领会作者对于繁华失落的哀伤。他们对这首词的感受一般也被限定在追怀往昔的范围之内,添加进去若干属于自己的东西,使得“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愁”不再成为亡国之君的哀怨,而变成了属于每个人自己的帐惘、失落情怀的寄托。由于诗歌形象的基本规律是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它极精约,极概括,因而留给欣赏者的联想空间就极宽阔。因为以极简约表现极丰富,读诗难免有时要“猜”。这种猜,在别的文体可能说明意义的含混;而在诗,离开了猜想的空间却可能意味着贫乏。当然,猜想应当与真正的晦涩加以区别。猜想不是因费解引起,而是由于诗本身有太多的郁积,从而需要欣赏者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来加以补充和阐发。当然,这里所谓的“猜”,其实就是欣赏过程中对诗和诗人的综合性思考。
下列说法中,不属于“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的一项是 ( )
A.陶渊明的《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山”“东篱”所引发的无限情思。 |
B.张继的《枫桥夜泊》通过繁复的色彩和音响,描绘了江天子夜的秋景。 |
C.李煜《虞美人》词唤起的读者追怀往昔的惆帐情怀。 |
D.读者在诗句的启迪下所进行的再创造。 |
对“猜”一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确切具体的一项是( )
A.欣赏者在诗歌的词句之外的广阔空间里没有限制地自由联想。 |
B.诗歌欣赏过程中对诗人创作诗歌的动机、过程和方法进行的综合性思考。 |
C.欣赏者凭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的内容进行补充和阐释。 |
D.对费解的诗中晦涩的表达进行大胆的推想和猜测。 |
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歌的特点是极为精练,尽量用少的字词包含丰富的言外之意。 |
B.欣赏诗歌的目的,不在于领略诗人所抒写的感情,而在于通过诗人的启迪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
C.欣赏诗歌,不仅要了解诗人的情感活动,而且还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经历。 |
D.在欣赏时,加入自己的联想与感受,要受诗歌词句的限定,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