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 ,不循而兴。殷、夏之灭也 ,不易礼而亡。――《商君书·更法》 请回答:(1)文中的公孙鞅指的是谁?变法的目的是什么?(2)公孙鞅在谁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他变法的主要措施有哪些?(至少写出3点)(3)他的变法对秦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从这次改革的史实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河承载着文明,是国家与文化精神的象征。然而,据黄河水利委员会统计,3000年以来,黄河下游决口泛滥约1500次,较大的河道更改有二三十次,其中有6次重大改道。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材料二:春秋时期,黄河下游两岸的诸侯国开始修筑堤防。北宋时期治河仍以筑堤、堵口和开引河等为主导思想。然而,黄河挟带的泥沙太多,难见成效。明清又收紧河道,利用水流冲刷沉积泥沙,以清淤防洪,但堤防容易溃决。2001年竣工的小浪底工程,以防洪、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蓄清排浑,除害兴利,综合利用,最终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
——摘编自黄金生《从“忧患河”到“幸福河”守护黄河安澜实现高质量发展》
(1)材料一呈现了什么现象?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河”困难的原因。
(3)综上所述,请你谈谈“这场‘战役’的胜利”给予了我们哪些智慧。
材料一:1919年,孙中山在其撰写的《实业计划》中提出了关于中国现代化的系统构想,其中包括中国实业发展的宏观规划:建设10万英里铁路,100万英里碎石路(即公路);在全国普遍建设电报、电话以及无线电;在沿海沿江建设商埠、商港、渔港;发展钢铁业、水泥业、矿业、农业;等等。
——摘编自张海鹏《论孙中山的发展观及其思想史意义》
材料二:抚今追昔,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深切夙愿,辛亥革命先驱对中华民族发展的美好憧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并为之奋斗的伟大梦想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中的内容是孙中山对三民主义中哪一思想的发展?
(2)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在实业发展规划中,对哪些领域提出了现代化构想。
(3)综上所述,运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相关成就说明材料二中的观点。
材料一:
材料二:我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旅游业率先在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起来。21世纪初,中西部地区旅游业增长势头强劲,尤其是西藏、陕西、四川、云南等省份旅游业迅速崛起。
——摘编自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旅游业呈现上述特点的原因。
(3)请举出我国一处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知名景点,并为其撰写一句推介语。
材料一: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工业革命开始启动。由于小农经济在农业中长期占据优势,工业劳动力的供应受到了影响。到1848年前夕,法国仅有少数地区实现了工业化。1848年后,法国工业革命全面展开,成效较大。政府十分重视修筑铁路、疏浚运河和加强城市建设,制订了统一的铁路发展规划,将铁路修建权转让给有关公司,必要时国家给予财政补贴。19世纪60年代,法国基本完成工业革命。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材料二:二战后资本主义在发展中出现许多新变化。法国政府对煤炭、电力等6个基础部门实行国有化,并制定一系列经济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到1970年,法国国民生产总值首次超过英国,成为西方世界第四经济大国。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1)据材料一,指出1848年前和1848年后两个阶段法国工业革命的发展速度如何,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个阶段分析原因。
(2)综上所述,从近现代法国经济发展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请阅读下面材料,围绕其中的观点,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