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万名干部“大走访”,坚持把转变工作作风贯穿于联系基层、服务群众的全过程,切实为群众_____更多实惠。我国大运河申遗所走的是一条“文化路线”,_____在这一过程中,必然有一番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之间的博弈。③今年夏天,英超豪门阿森纳将为曾效力过该队的荷兰传奇球星“冰王子”丹尼斯•博格坎普____ 一尊铜像。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目。停止与开始 彭程①在这个人人争先恐后日夜兼程的时代,有谁肯逆风而行,想一想有关停止的话题么?②停止,和躲避、放弃、失败等字眼一样,在通常的理解中,似乎总带有某种消极、贬抑的色彩,不怎么讨人喜欢。然而停止却是宇宙间的节奏。在宽泛的意义上,停止包含了拒绝、关闭等涵义,是当下生活的中止,同时也潜伏了新生长的可能性。从自然物事到社会人生,停止划出了一道分界线,分隔开两种明显区别甚至是极端对立的状态。③黑夜停止之时是白昼,陆地停止之处是海洋。狂热的运动停止之处是安定正常的生活。放下屠刀,才可能立地成佛。隔了数百年的遥远距离的两个哲人都曾仰望天空,帕斯卡尔感叹:这无边苍穹的无穷寂静使我战栗!灵魂都颤抖了,语言只能遁隐,于是试图解释的动机最终让位给了皈依。康德读出了启示,由“头上的天空”联想到“心中的道德律”,在他眼里,二者是同样的庄严整饬。他倒是说了什么,但前提是一定也沉默过,而沉默当然是语言的停止。语言停止处,是“道”的边界,是老子“恍兮惚兮”的“精”或者“真”,因此连一向信奉实用理性的孔子都不禁表示:“予欲无言。”④停止每每意味着变化,至少是变化的前夕。停止的落脚点是在新与旧的结合处,充满了辩证法的精神。想一想夏天骤雨前的天气吧!树叶忽然纹丝不动,万籁俱寂,安静得古怪,然而即刻就会电闪雷鸣,将世界重新安排。⑤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视听关闭时,内心生活的生动活跃才有可能,那是外界声色形相在灵魂之门前的停止。去一趟新疆西藏,置身高天远地的风景和善良淳朴的人们中,会有一种生命更新的感觉。那是拥挤喧嚣冷漠狭隘的都市生活的暂时停止。当追名逐利的脚步停歇时,才有心境欣赏大自然的美,体会月色溶溶,杨柳依依,微风燕子斜,细雨鱼儿出。停下来也才能返归内心,与真实的自我对话,才能重建与大自然的和谐,才能思考千百年来哲人的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⑥在歌德笔下,一生求索的浮士德博士最后喊道:美呵,请为我停留!对于今天的我们,一种加以改动的表述也许更为恰当:美呵,请让我为你停留!⑦即便目标明确,停顿也是必要的。毕加索一生高峰不断,齐白石老年艺臻极境,奥妙之一,便是他们在绘画艺术之外,还不断温习停止的艺术。在停止中才能反省,才能酝酿着突变,完成对自我的超越。⑧现代生活的一大弊端是匆促。欲望太多,同时又太急切。快速成为时代的美学,于是生命遭到异化荼毒,目标为手段所替换。日子仿佛一辆狂奔的马车,然而驾车人在哪里?快并不是唯一目的。如果方向错误,越快只能是越远。“梯子应该搭对墙壁”,西方一位管理学大师这样比喻。我国一位诗人说过一句话:一个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要给这件事定位,找到它的坐标,算出其半径和周长,停下来是必不可少的。此时,停止是一种调整和校正。在新世纪的喧嚣纷乱中,守护什么?放弃什么?我需要和众人一样么?即便没有资格谈论对时代负责,总该对自己负责吧。不再有救世主和导师,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立法者。试一试停止吧,停止是为了重新上路。在现状与超越之间,停止是一座桥梁的名字。⑨据说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口立着这样的标牌,提醒人们留意两侧的风景:“慢慢走,欣赏呵!”慢慢,也就接近停止了。只有停下来才能欣赏到、读懂一些好的东西,试一试停止吧!如果我们瞩望于新的开始的话。(有删改)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E.论述中,作者旁征博引,从自然谈到人生,从古代谈到现代,从国内谈及国外,纵横驰骋,论述有力。本文重在阐述“停止”的意义,结合全文看,分条概括“停止”的意义。第③段中,作者使用帕斯卡尔、康德和孔子的例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作者说“停止”是“宇宙间的节奏”,劝导人们尝试“停止”,孔子却说“生无所息”,这两种说法矛盾吗?请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表达简洁。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列子·天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地球的气候系统是一个由大气、海洋、冰、生物和陆地等要素构成的系统,非常复杂。它们不但受外界影响,而且也会发生相互作用。气候模式可以说是对气候系统的数学表达,它首先编写由众多方程组成的复杂程序,再通过巨型计算机进行运算,对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做出预测。其运算过程所使用的数据量大得惊人,往往达到几十个TB(万亿字节),时间长的要用高速计算机算好几个月。气候模式已经成为当今科学界用以预测未来气候演变和影响的主要工具。气候模式是在天气预报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原理和天气预报模式有些类似。天气预报模式已有60多年历史,是全世界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二者的区别在于,天气预报模式主要考虑大气运动变化情况,而气候模式要复杂得多,需考虑大气、海洋、冰、生物和陆地的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目前,各国科学家正在抓紧对全球30多个气候模式进行完善和运算,也就是把各国的气候模式,放在同一个平台上交流比试。这些模式会模拟过去1000年的气候演变,特别是1850年工业革命以来的气候变化;更重要的是,根据未来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预估全球温度变化情况。最新预测结果是怎样的呢?有关专家表示,不同模式之间预测的结果差异较大,目前采取的一个方式是“集合平均”,即把所有模式预测的结果集合起来,看其平均情况,这样可靠性会大大增强。从世界各国气候模式最新的预估结果来看,未来升温趋势将延续,而增温幅度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关系很大,但预估结果同时显示,全球变暖并不是意味着每个地区都普遍升温,未来不排除某些区域会出现降温。气候模式的发展在不少国家受到重视,它是目前唯一能定量客观展现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手段,尤其是对大尺度气候异常和变化的预测可信度较高。但也有一些科学家对气候模式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气候模式的结果并不可信。例如,由于不同的模式对天空中云的状态处理方式不同,预测结果在地表温度等方面就会存在很大的差异。然而,气候系统从本质上来看是一个非线性的混沌系统,而且地球气候系统还受到地球以外的太阳活动、火山爆发等其他因素变化的影响。要对未来长时间的气候状况做出像一周之内的天气预报那样准确和精细的预测,几乎是不可能的。由于科学水平局限,气候模式的预测确实存在不确定性,但不确定性不等于不可靠和不能用。从对全球平均升温趋势的预测来看,可信度就很高。作为目前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和影响的最主要的工具,气候模式的预测结果能够作为政府决策者的科学依据。下列关于“气候模式”的理解,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酒有酒令,众所周知。但若说到茶令,可能就鲜为人知了。茶令是我国古代先贤创造出的一种饮茶助兴的游戏,是我国茶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品茶行令,最早流行于盛产茶叶的江南一带。翻阅《中国风俗辞典》,其中记载有:“茶令流行于江南地区。饮茶时以一人令官,饮者皆听其号令,令官出难题,要求人解答或执行,做不到者以茶为赏罚。”据考证,“茶令”一词虽始见于宋代,但这种以茶为内容的行令形式,其实在唐代就已经出现。它以续诗“接龙”形式,令三五诗友促膝围坐,围绕茶的主题续成茶诗,续不上诗句者就当场受罚。如唐代有一首别具风格的茶诗《五言月夜啜茶联句》,就是当时参与“接龙”的颜真卿、陆士修、张荐、李萼、崔万、谢皎然6人,在品茗行令中共同创作的。诗曰: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士修);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荐);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萼);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万);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真卿);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皎然);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士修)。诗中引用的诸如“泛花”“代饮”“醒酒”“月桂”“流华”“疏瀹”“不似春醪”“素瓷”“芳气”等词皆与饮茶有关,而品茗行令时宾主间的融洽气氛,也提高了饮茶的品位。南宋龙图阁学士王十朋,精文通诗,也喜好行茶令。他曾在诗中写道:“搜我肺肠着茶令。”他经常向茶友推介茶令及其行令的形式,且在诗文中写有:“余归,与诸子讲茶令,每会茶,指一物为题,各举故事,不通者罚。”同是南宋时期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不仅爱茶,也嗜好行茶令。她与丈夫、金石学家赵明诚在汴京结婚时,住在清雅幽静的“归来堂”,他们在“酒阑更喜团茶苦”的生活中,更是喜欢饮茶行令。李清照独创了一种妙趣横生的茶令。夫妻二人泡茶行令一般是问答式,以考经史典故知识为主,如某一典故出自哪一卷、册、页等。茶助文思,通过饮茶行令,予人兴奋、清醒、机智,增识广闻,对创作萌发灵感大有裨益。赵明诚写出了一部长达30卷的《金石录》,成为我国考古史上的著名人物。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记叙了她与赵明诚共同生活,行茶令的趣事佳话:“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杯中,反不得饮而起……”可见,茶令为他们的书斋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茶令与酒令大不一样,赢家方可饮茶,而输者不许品茗。对此,清代著名学者俞正燮的《易安居士事辑》中亦有详尽记载。鲁迅在杂文《喝茶》中亦写有:“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品好茶不单是泡饮质量好的茶叶,而且注入了文化味,丰富了“品好茶”的内涵。近代,作为一代学界泰斗的钱钟书,终年伏案潜心于著述,笔耕劳作之余,则与著名文学家杨绛戏仿南宋李清照和赵明诚行茶令之雅举。不论谁输谁赢,每斗罢一局,彼此相视,捧腹大笑。钱钟书在《槐聚诗存》中写道:“翻书赌茗相随老,安稳竖牢祝此身。”如此赌茗,给他们晚年读书著说乃至生活,都增添了乐趣。品茶行令亦为时下文朋诗友所钟情,每逢闲暇假日,文友相聚一起品茶行令,涉及内容丰富多彩。泡饮好茶,制猜佳谜,彼此在行茶令中增长知识,增添乐趣。在我国这个饮茶大国,逢年过节、亲朋相聚用茶待客时,若能将茶令推陈出新,便能其乐融融,其情悠悠,增加茶事活动的喜悦气氛。下列关于“茶令”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下列关于历代文人品茶行令的相关情况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下列关于品茶行令的作用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一株斜柳温海宇①一株斜柳生在护村河旁,树干像船一样弯躺在水面上,它什么时候长在这里?又经历了怎样的际遇长成这般模样?实在是无从考究了。袁村人不管这些,只是姑娘媳妇们喜欢蹲在其干上洗衣洗菜。护村河的水是活水,常年流向下游的马家潭,马家潭是淮河的一个小支流。袁村只有八九户人家,村后是一大片茂密的竹园。袁村杂树丛生,郁郁葱葱,从外观上看袁村乌黑一片,像上苍遗留在田野上一团水墨,透着古韵沧桑。②斜柳的躯干有一抱粗,乌乌的树皮展示着它年岁的久远。春天来了,斜柳的枝条远远地泛着一抹浅黄,似有薄薄的寒烟笼罩着,春天的太阳格外的红,照在袁村就有了一种空灵明丽的色调。紫气东来,斜柳的枝条在春意的督促下由浅黄变为嫩绿,都水灵灵地下垂着,似乎触及到刚刚寒冰融化的春水。经过一个枯寂而漫长的寒冬,斜柳像刚睡醒的样子,焕发出恒久的活力,是最先长出绿叶的树木。鸟儿们对这一抹久违的新绿也由衷的青睐,三三两两,穿梭其中,唧唧咋咋,呼朋引伴,为柳增色。《闲情偶记》说:“此树为纳弹之所,诸鸟亦集,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总之种树非止娱目,兼为悦耳。”可见柳树这种诗意的特质果真名不虚传。③柳树是没有实际功用的,其弯弯曲曲的造型难成大用,质地亦欠佳,只怕连木匠也难以垂青它。柳树像一个浪漫主义的文人,潦倒而并不消极,依然斜斜地长在那河畔。④袁村人的观念渐渐发生了变化,村里的许多杂树都被砍伐一空,取而代之的是一棵棵笔挺高拔的白杨树,这种俗称“穿天杨”的树种非常健长,六七年就能成材,自然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由于斜柳长在河畔并没有占置袁村植树的土地,因此免除杀身之祸而幸运地保留了下来。或许是根系扎在水里的缘故,这株斜柳长得也出奇的大气、茂盛,几乎延伸到河的对岸。虽说它有近百的岁数,却一点也不显得苍老衰败,相反给人一种不断进取的昭示和生生不息的昂扬。许多的村子里都被裁上了“穿天杨”,大树老树早就被伐尽了,只有这袁村的斜柳倚老卖老地在护村河畔张扬着它庞大的姿态,几乎成为袁村的一大特色。然而袁村人还是把它看作一种低贱的树。姑娘媳妇依旧蹲在它的躯干上洗衣洗菜,它也并没有因柳的减少而得到尊贵的待遇。斜柳依旧那样知足地活着,而且活得还是那么富有诗意。夏天水涨大了,它斜斜的躯干便浸泡在水里了,顿失了洗衣洗菜方便,被农妇村姑们诅咒谩骂几句也是有的。夏天也常有成群的白鹅在斜柳下伸翅嬉水,白鹅们都伸长脖子去吃柳叶,可怎么也够不着,白鹅便哦哦哦地叫唤着,流露出对斜柳的不满。斜柳“身上”的知了是很多的,也叫得天昏地暗,算是对白鹅的回应。⑤斜柳热闹了一夏。⑥后来,袁村依托独特的自然优势,办起了农家乐,旅游业迅速在这里“火”起来。游客见到这么一株奇特的老柳,都觉得罕见和不可思议,它到底是怎样长成的呢?人们带着种种疑问纷纷拍照,把水上那“万条垂下绿丝绦”的自然景观定格在相册里,以便永久珍藏。斜柳的命运从此发生了变化,袁村人再也不敢轻视它,都觉得斜柳是袁村的一景并能带来财富的树了。斜柳也被人刻意地保护起来,躯干不再有一双双脚踏过,害虫也得到了根治。歪歪扭扭的斜柳变成了人人景仰的富贵树,让人想起文人的大器晚成。⑦斜柳地位的提升并没有让它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它依然不卑不亢不屈不挠不俗不媚地活着,活在晨曦里,活在夕阳下,活在斜风细雨中。他见证了时光的轮回和岁月的变迁,在它生命的年轮里,储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生动细节?只有它自己清楚了。⑧冬天下起了雪,斜柳身上落满了雪,一树的白。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E.本文通过对斜柳命运的展现,反映出人们在不同时期的追求,同时作者在行文中还探究了人们对斜柳不同态度的原因。文中第③段作者为何说斜柳“潦倒而并不消极”,请结合全文分析。请简要分析文章结尾的妙处。斜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请结合课文,就花草树木和中国文人的精神气质谈谈你的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花潮李广田昆明有个圆通寺。寺后就是圆通山。从前是一座荒山,现在是一个公园,就叫圆通公园。公园在山上。有亭,有台,有池,有榭,有花,有树,有鸟,有兽。后山沿珞,有一大片海棠,平时枯枝瘦叶,并不惹人注意,一到二、四月间,真是花团锦簇,变成一个花世界。这几天天气特利好,花开得也正好,看花的人也就最多。一时之间,几乎形成一种空气,甚至是一种压力,一种诱惑,如果谁没有到圆通山看花,就好像是一大憾事,不得不挤点时间,去凑个热闹。星期天,我们也去看花。不错,一路同去看花的人可多着哩。大家都一口气地攀到最高峰,淹没在海棠花的红海里。后山一条大路,两旁,四周,都是海棠。人们坐在花下,走在路上,既望不见花外的青天,也看不见花外还有别的世界。花开得正盛,来早了,还未开好,来晚了已经开败,“千朵万朵压枝低”,每棵树都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微风中枝头上颤抖着说出自己的喜悦。你看那一望无际的花,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就彷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像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而且,你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谁知道呢,琴声,歌声,笑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再加上风声,天籁人籁,就如同海上午夜的潮声。老头儿们看花,一面看,一面自言自语。老妈妈看花,扶着拐杖,牵着孙孙,很珍惜地折下一朵,簪在自己的发髻上。青年们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好像参加什么盛会。青年妇女们,也都打扮得利利落落,很多人都穿着花衣花裙,好像要与花争妍,也有人擦了点胭脂,抹了点口红,显得很突出,可是,在这花世界里,又叫人感到无所谓了。小学生们,系着漂亮的红领巾,带着弹弓来了,可是他们并没有射击,即便有鸟,也不射了,被这一片没头没脑的花淹没了。画家们正调好了颜色对花写生,看花的人又围住了画花的,出神地看画家画花。喜欢照像的人,抱着相机跑来跑去,不知是照花,还是照人,是怕遮了花,还是怕花遮了人,还是要选一个最好的镜头,使如花的人永远伴着最美的花。有人在花下喝茶,有人在花下弹琴,有人在花下下象棋,有人在花下打桥牌。昆明四季如春,四季有花,可是不管山茶也罢,报春也罢,梅花也罢,杜鹃也罢,都没有海棠这样幸运,有这么多人,这样热热闹闹地来访它,来赏它,这样兴致勃勃地来赶这个开花的季节。看着看着,实在也有点疲乏,找个地方坐下来休息一下吧,哪里没有人?都是人。坐在一群看花人旁边,无意中听人家谈论,猜想他们大概是哪个学校的文学教师。他们正在吟诗谈诗:一个吟道:“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一个说:“这个不好,哪来的这么些眼泪!”一个青年人抢过去说:“‘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好不好?”一个人回答:“好的,好的,思想健康,说的是新陈代谢。”一个人不等他说完就接上去:“好是好,还不如龚定庵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辩证观点,乐观精神。”有一个人一直不说话,人家问他,他说:“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你们看,海棠并没有说话,可是大家都被吸引来了。”我也没有说话。想起泰山高处有人在悬崖上刻了四个大字:“予欲无言”,其实也甚是多事。回家的路上,还是听到很多人纷纷议论。有人说:“今年的花,比去年好,去年的,比前年好。”有人说:“今天看花好,今夜睡梦好,明天工作好。”有人说:“最好早晨来看花,迎风带露的花,会更娇更美。”有人说:“雨天来看花更好,海棠看雨胭脂透,当然不是大雨滂沱,而是斜风细雨。”有人说:“也许月下来看花更好,将是花气氤氲。”有人说:“下星期再来看花,再不来就完了。”有人说:“不怕花落去,明年花更好。”好一个“明年花更好”。我一面走着,一面听人家说着,自己也默念着这样两句话:春光似海,盛世如花。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E.文章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飞扬着欢快的旋律,既是“我”赏花的所见所闻,又是“我”舒畅心情的抒发。 文章以“花潮”为题,实际上写了三“潮”,请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 文章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老人、青年、孩子等在花潮的各种表现,有什么作用? 文章对回家的路上听到很多人的纷纷议论的描写,是否赘余?请简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