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题。
冬花
贾平凹
①我把这幅画挂在房子中央,我认为是上品妙物。那画儿描绘的是一个冬夜。天上有一轮月亮,满满圆圆的,又在中天,可见是十五夜晚的子时。没有一点儿杂云,也没有一颗星星,占去了画面的二分之一的空间。月亮却是不亮,淡极,白极,不是小说里常常描写的是一个玉镜儿,或者是一个灯笼:妥妥切切的应该是一个气球,也不实在,或者只是虚幻着的一团白光吧。冬天的夜是童话的世界吗?整个画面的颜色是种昏黄。那二分之一的下面盈盈地是一棵老树,或是核桃树,或是七八十年植的苦楝,树冠呈着扇形,隆地而起的半圆。树枝一动不动,没有一片叶子,没有一个小花小果,连一只栖鸟儿也没有;枝条错综复杂,有点像中国农民画的“连理枝”。全树一色灰白,虽然不是晶莹般的透明,但比夜色亮多了,不知道是落了银粉,还是挂了傲霜?
②画面上再没有什么了,朦胧而又安静,虚空而又平和,我只能说出它的物理成分,却道不出它的情调:或许我意会了,苦于用语言不能表达。恐怕最伟大的文学家也说不出来。可任何一个平凡的人却能感觉出这是冬夜。
③多么冷的一个夜晚呵,月亮欲明未明,世界在朦胧中虚去了,淡去了,只有树存在。我突然间觉得:这个地方,我是熟悉的,但是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我却又不知道。我已经发冷,瑟瑟地抖动起来,感到衣裳太单薄了,似乎不能忍耐了。
④这是什么缘法啊,画儿,我一见到你,我就想哭呢。
⑤那是几年前的一天,我正烦乱,心绪不收,到大街上去了。行人是匆匆的,他们像似都找到了快活:我站在热闹之中,却显得更加孤独和寂寞,就逃进那画册店去。这画是挂在墙上的,我一眼就看见了,停下脚步,痴痴呆呆,像在千里之外遇见了知音,像浪迹的灵魂突然寻到了归宿,一时气沉丹田,膝腿发软,双手松松地垂下来了……
⑥这正是我思我想的冬天!我真想就睡在这树下,像树枝儿一样僵硬,让大地就在身下,让霜泛在身上,月光照着,一起蛰去,眠过这整整的一个冬天,直到来春的“惊蛰”的那声响雷。
⑦这幅画儿挂在我的房中,我把它像佛殿的菩萨一样供着,每每心烦意乱,就面画而坐,它似乎是安宁我的神灵,我于是得到了慰藉,得到了解脱;我觉得我是唯一能理解它的了。有这么一回,我正看着,偶然间在画的左角,发现了小小的两个字:冬花。这是画的题字,却竞使我大吃一惊,而且从此陷于疑惑了。那题字笔画了了,而且我一直未能注意;它怎么是“冬花”呢?冬天是不可能有花的,画面上又没有画花,何以是花呢?
⑧我是不知道的了。我苦闷了三天,终于看出这树是长在河畔的,那么,这几步之外,该是有村有人的了。这得要去问那人了。
⑨人呢?在这沉沉夜里,人恐怕掩了柴门,埋了炭火,已经睡了。昨日里刮了一天风,飘走了树上最后一片叶子,今夜里才冷得这么干,这般清;那人如何消得长夜,推开了那扇窗子,看着这树了。他是在想:今夜里有月亮了,这么的满圆;白天里发光的叫太阳,月亮是夜的太阳吧?夜本来是极黑的,夜的太阳出来了,黑里才有了白光。这树,是枯了吗?但昨天的风里,它并没有掉下来,静静的在冬夜里,沉思了,默想了,或许真正在做一个长长的梦,梦见春天的花,春天的叶,春天的果呢。
⑩啊,冬天并不是死寂的,冬天有花呢。这是那人看见的,也是他告诉我的。这个不知名儿的人,不见脸儿的人,揉着睡眼,打着呵欠,伸舒了身骨,怕要走下炕来,步出门去;而他终没有时间走进这画里来,又去忙他的事儿了;去修理春耕的农具,去精选春播的种子……
11啊,我真想唤出那个人来了!尊敬的,你肯出来吗?带我一块度过冬天,说给我些冬天的童话,教给我春耕的劳作,我一定要叫着你是老师,好吗?
(有删节)
请理解“说给我些冬天的童话,教给我些春耕的劳作”在文中的含义。
第⑨段中写到“我突然间觉得,这个地方,我是熟悉的”,根据文章内容来看,我感到“熟悉”的原因有哪些?
文章叙写了作者观看一幅画的过程,请分析作者在这一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文章第①段详细描写了画面内容,其作用是什么?
从作者观画的过程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并请结合你的生活经验具体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