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水潭地区(今什刹海一带)是古都北京的灵魂。什刹海酒吧街是很多人熟知的地方,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方圆几十里这一片波光潋滟的水面周围,曾是元代繁华的水陆大码头和戏剧演出场所。明清时期,随着积水潭漕运功能的丧失,这里又营造出了“银锭观山”等“都市中之野景”的意趣。什刹海吸引着来自八方的游客,许多人喜欢透过它那桨声灯影的喧嚣,探寻古老北京城的文化记忆。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游客为什么喜欢探寻古老北京城的文化记忆。
发展高科技产业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2010-2013年A、B两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情况图 图: 材料二:表、是2013年A、B两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部分相关数据表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 (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请你就如何促进A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提出建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地发展繁荣起来。材料二:H省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采取了如下措施:促进文化与旅游、工业、建筑、商贸、体育、休闲等行业融合,有效延伸产业链条;发挥市场的作用,提高企业活力;根据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特点,实施分类指导;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努力改变文化产业缺乏创意的状况。(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习近平讲话对我国文艺发展的启示。(2)结合材料二,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分析H省的做法蕴含的哲学道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14年11月1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宣布,实质性结束中澳自贸协定谈判。协定范围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规则共10多个领域。中澳自贸协定谈判实现了全面、高质量和利益平衡的目标,协定的签署将实现两国经济优势互补和互利双赢,促进双边经贸关系深入发展。澳大利亚出口到中国的煤、铜、镍等矿产资源也将迎来关税的削减乃至取消。中国出口到澳大利亚的机电产品、工业制成品,也将在未来数年内迎来零关税时代,从而进一步拉动我国的出口。对中国的普通消费者而言,深受中国民众喜爱的澳大利亚乳制品、牛肉、海鲜、羊毛等商品,都有望因为自贸协定而迎来降价。材料二:2003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中国和东盟已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个别国家在南海岛屿问题上存在一定对立,但是中国与东盟多数国家彼此互有需要,关系是友好的;彼此同属于第三世界,都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在经贸方面互利互惠,在环保和科技方面有很多双边交流合作,都希望在世界多极化中处于有利态势;中国政府一如既往发展与东盟的友好外交关系。(1)结合材料一,分析中澳自由贸易区建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2)结合材料二,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知识,简述我国会怎样处理与东盟的关系。(3)结合上述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简要说明我国致力于亚太自由贸易区进程的方法论依据
2014年11月10日,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欢迎晚宴在北京“水立方”举行,晚宴主题为“上善若水,同舟共济”。这一主题引起了某校高二(1)班同学们的浓厚兴趣,他们围绕“上善若水”的寓意,结合APEC会议开展了探究活动。
(1)请运用国家利益的有关知识,综合评价上述观点。 (2)水的上述品性体现了一种价值追求,结合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当代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人们的价值追求。
“APEC蓝”是最近的一个网络热词,用以形容2014年APEC会议期间北京蓝蓝的天空。尽管APEC会议结束,但人们围绕“APEC蓝究竟能不能成为北京蓝、中国蓝”的话题仍不断发酵,不少同学也参与其中。话题一:“APEC蓝”出现,是“人努力,天也帮忙”的结果。“APEC蓝”虽是短暂的,但让人看到了治理环境的希望。只要政府肯下决心,拿出严厉的治霾手段,还是可以重现蓝天白云的。 话题二:治霾治污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社会机构、市民都有责任和义务。这种责任不单是头脑中的想法。口头上的空谈,而是要切实地落实到每个人的日常行动中,从工作和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入手,关注环保,支持环保。2014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草案强调源头治理、全民参与、强化污染排放总量和浓度控制,这是治理雾霾的三个关键。请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综合两话题,运用唯物论知识说明如何实现“APEC蓝”。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阐述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