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论说文,完成后面问题。
中国为什么和诺贝尔文学奖渐行渐远
王呈伟
盯着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这个名字,我在想中国是否很需要这个奖项,这的确是一个文化大国值得深思的问题。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以强劲的态势引发世界瞩目,凭借各项经济指标屡屡对世人的眼球造成冲击的时候,文学是不应该处在一个沉寂的角落而悄然无声。
相比于文坛的寂寞,民族音乐的旋律曾多次唱响维也纳金色大厅、肯尼迪艺术中心,让世人领略了东方音乐的神韵;面对好莱坞大片的冲击和滚滚“韩流”,国产影视并不寂寞,电影人睁眼看世界的目光和向世界大奖不断冲刺的努力显示出电影人的执著和思考,虽说还不能捧得奥斯卡金像奖,但渗入浓浓的中国元素的华语片获奖也证明了中国文化的非凡影响力。这些都是值得文学创作者们深刻反思和借鉴的。
当电影人和音乐人在世界舞台上都挤到前排的时刻,我们的文学却一直缺席世界大奖而成为文学工作者们心中永远的痛。有些汉学家对中国文学的现状开始大放厥词也着实让我们惶恐不安,一是我们确实缺乏足够的审视自身的勇气,二是我们的思维似乎和“诺奖”正渐行渐远。
我们真的不能只在“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层面上来评价作品了。倘使我们有唐诗的高度,有李白、杜甫这些大诗人的文采精华,不拿“诺奖”我们也有足够的民族底气;倘使我们有宋词的广度,即使在饮水处也有人歌唱柳永词,与“诺奖”失之交臂我们也可大气地付之一哂;倘使我们有曹雪芹这样的作家的视角和笔力,即便一生清贫也清高,纵使不得“诺奖”也会让后人高山仰止。笔者担心的是时下的作家可有这样的胸怀和气度?
文学必须按照它自身运行的规律去发展和完善,它首要解决自身发展中带来的问题,这个领域里有很多事等着文艺工作者们去做,而且迫在眉睫。就文学系统本身来讲,还缺乏足够的开放性,圈内的论资排辈现象还相当严重;而掌握话语权的文学杂志应该抓住机遇焕发新的生机,新时期文学崛起时大型文学期刊的“四大名旦”(《收获》、《当代》、《十月》和《花城》)须有清源注入,还应发挥新的引领作用。文学的发展和繁荣还须弘扬真正的文艺批评,如果潜规则多了,文艺圈就烂了。应该让那些诠释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的作品早一点脱颖而出,让人世间的悲悯被激活,良知被唤醒,信念升华为时代风貌。
另外,人们受网络思路的影响太重,浏览、剪贴、链接成为时人阅读的常态,速度是上去了,可思维的深度比以前是变浅了,居然堂而皇之地衍生出“浅阅读”一说,而且有人还专门宣扬“浅阅读”的优势,一味地随俗罢了。其实只有深度阅读才会生成构建人类精神家园的思想元素,只有深度阅读才有解构人类社会乱象的智慧,只有深度阅读才有超越于民族和地域之上的人类共享的思想风华!若只用“浅阅读”生成的作品到纯文学的殿堂里去亮相角逐,估计未交锋就已“失了东风一半”。再加上娱乐风气盛行的误导,作品偏失了人性的剖析,这样的作品岂不离诺贝尔奖越来越远了?
行文至此,笔者想到温总理站在民族的高度上对大学师生们的殷殷期待:“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我们民族才有希望。”这里“仰望星空”的人就应该是那些肩负历史使命,关注民族的发展未来,并用一生不懈地追寻理想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人。就目前的文学现状来讲,期待拿到诺贝尔文学奖也不失为一种仰望星空的智慧和勇气。
(本文有删改)
根据文意,下列对“浅阅读”的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由于“浅阅读”的衍生盛行,导致浏览、剪贴、链接成为时人阅读的常态,网络思路严重影响人们的阅读质量。 |
B.“浅阅读”追求阅读的速度,轻视阅读的思维深度,并且被堂而皇之地宣扬,这其实是一种随俗心态的反映。 |
C.“浅阅读”之风的流行,不利于人类精神家园的构建,也不利于培育超越民族和地域之上的人类共享的思想。 |
D.在“浅阅读”环境中生成的文学作品,是无法跻身世界纯文学的殿堂的,从而也导致了中国文学的悄然无息。 |
E.“浅阅读”的文化氛围,必然助长文学娱乐化之风,进而误导文学创作,使文学作品出现人性剖析的偏失。
不属于“中国文学不应在世界悄然无声”的理由的一项是
A.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 |
B.我国强劲的发展态势引起世界瞩目。 |
C.民族音乐、国产电影跻身世界舞台。 |
D.中国的文学作品远离了诺贝尔奖。 |
本文谈的是中国文学和诺贝尔奖渐行渐远,为什么要写到民族音乐和国产电影?
通观全文,中国文学与诺贝尔文学奖渐行渐远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