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是某中学为"重走古丝绸之路"夏令营活动所搜集的材料。据此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示意考察区域的地理环境。 材料二 M、N城均为历史文化名城。《资治通鉴》称 M 城及其附近在唐代"闾阎相望,桑麻翳野"。201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N 城设立经济特区(范围包括 N 城及其西部口岸)。 (1)描述M城气候特征。 (2)指出M城成为古代著名集镇的有利自然条件。 (3)简析从"丝绸之路"到"亚欧陆桥"交通运输方式转变的原因。 (4)分析N城设立经济特区有利的社会经济原因。
阅读图文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某校地理信息小组将所搜集资料进行整理后,向全班同学做了汇报交流。下图所示M区域1(阴影区)约占某国陆地面积的23%。通过该国政府的支持和科研人员的努力,这片昔目的荒原,现如今已变成可以实施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世界新粮仓,在该国M地有“谷物带”之称。(1)推测M地区利于发展大规模机械化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2)简述农业科研人员在改造M地区时可能采取的有利措施。(3)该小组认为M地的农业生产模式可以复制到同纬度的非洲东部地区。听汇报的思思同学提出了“不宜在非洲复制”的相反看法,请为该同学的反驳提供论据。
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新疆轮台(位置见下图)盛产白杏,以肉质细嫩。,味极甘甜,果肉离核,仁甜而又芳香等诸多特点载誉新疆内外。每年6月中旬果实外观泛黄显白时开始分批采收。原来,杏肉食用,杏核弃之。某年,浙江省义乌市的某瓜子商经反复试验,研究出炒制此种杏核的方法,其杏仁口味上佳。此后,该瓜子商从轮台大量收购杏核,在义乌炒制后出口美国。由此,白杏成为轮台重要的林果产品。(1)简析轮台地区盛产白杏的有利自然条件。(2)义乌瓜子商把杏核从轮台运到义乌加工,从区位选择的角度说明其原因。(3)近年来,轮台地区白杏种植面积已达20多万亩,以白杏为龙头的特色林果业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请就该地白杏产业的后续发展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
西辽河流域面积约13万km2,平均年降水量为375mm。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牧业的发展,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材料一:西辽河流域在全国的位置及其水系示意图。材料二:1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的变化。(1)西辽河属于 (内、外)流河。西辽河流域处于半湿润区与 区、温带森林带与 带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十分脆弱。(2)西辽河流域地处我国 重要林业生态工程的地带,该工程对改善环境最显著的作用是 。(3)监测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主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1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数量增加最多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数量减少最多的土地利用类型 ,造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4)分析西辽河流域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
据中新网2012年3月12日电:印度尼西亚(简称印尼)为了加快国家发展,计划把全国使用的三个时区整编成一个时区。届时印尼时间将与北京时间相同。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5)题。材料一 印度尼西亚及周边区域图和雅加达气候资料图材料二、印度尼西亚主要岛屿基本情况(1)如果印尼统一采用新时区后,9月23日,当雅加达(107°E)正好日出时,印尼时间为 ,这天,图中城市新加坡、雅加达中,正午日影最短的是 。(2)雅加达降水最多的季节为 ,此季节的降水主要是受 (气压带或风带)控制而形成的。印度尼西亚被称为太平洋的一叶“肺”,是因为 (自然资源)分布广泛而得名。(3)材料一右图中,①处气温在相对较低,其主要原因是 。(4)材料二中,印尼人口密度最大的岛屿是 ,政府曾鼓励人口从该岛迁向其它岛屿,但效果一直不明显,其主要原因是其它岛屿 和 。 (5)爪哇岛是印尼重要的农业生产区,该岛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 。近年来该岛城市化发展迅速,粮食产量下降。试解释这一现象。
充分认识区域地理特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保护生态,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1)~(5)题。。材料一:我国北方区域示意图(图甲)。材料二:A省区形成了一条绵延上千千米的“奶牛带”,饲养着130多万头奶牛,这条“奶牛带”上分布着100多家乳制品加工企业。近年来,伊利集团还在北京、上海、天津、青岛、兰州等地建立了乳制品加工基地。(1)“奶牛带”上的乳制品加工企业布局的有利区位因素 ,伊利在北京、上海等地建乳制品加工基地的有利区位因素 。(2)在生产发展的同时,C地区地表植被退化严重,其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是 和 。(3)图甲中B区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图乙为该“能源基地某产业链示意图”,D处的工业部门是 ,据图简要说明此产业链的突出优势。(4)2010年11月27日,国家实施“西电东送”重点项目之一“宁东直流输电工程”向山东省正式送电,简要分析变“输煤”为“输电”,对山东省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发展有何益处?(5)宁夏回族自治区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尝试对南部山区部分群众整体移民搬迁到北部有灌溉条件的平原区,这种移民方式被称为“吊庄移民”,至今已取得显著效益。简要分析“吊庄移民”方式对迁出区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