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范增论
(宋)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①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矣,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抉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选自《古文观止》,略有删改)
【注】①卿子冠军:指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范增为末将军,救赵。途中,宋义畏缩不前,羽矫诏杀之。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间疏楚君臣疏:使……疏远 |
B.独恨其不早耳恨:怨恨,痛恨 |
C.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本:根本原因 |
D.而抉擢以为上将擢:提拔,选拔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终以此失天下;以其无礼于晋; |
B.羽之杀卿子冠军也;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C.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
D.不合则去;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王用陈平的反间计成功离间了项羽和范增的关系,但苏轼认为,如果项羽不是自己先对范增有了猜忌之心,反间计就不会成功。 |
B.苏轼认为项羽怀疑范增从项羽杀义帝的时候就开始了,因为项羽杀义帝不但不是范增的本意,而且范增还不会听从项羽的主张,必定竭力谏诤。 |
C.苏轼对范增的评价是一分为二的,既认为范增没有及时离开项羽,却想依靠他来成就功业名声太浅陋了,又认为范增确实是人中豪杰。 |
D.苏轼认为范增应在项羽杀卿子冠军时离开项羽,其主要依据是项羽要称霸天下,而且又是刚愎自用之人,必不会容纳足智多谋的范增。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2)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