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材料二“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材料三“废除‘二十一条’。”请完成:(1)上面的三个口号是在什么事件中提出的?(2)哪一个口号最能说明该事件的性质?(3)材料一中的“国贼”主要指哪些人物?(4)该事件最后取得了哪些初步的胜利?
阅读下列材料:乾隆时,内阁学士胡中藻的诗里有“一把心肠论浊清”的句子,乾隆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罪及师友。请回答:(1)这一案例反映了清朝什么事实?(2)清朝统治者的这一做法给中国造成了什么样的严重后果?
阅读下列材料: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少)所参决。......外设都、布、按三司,分隶兵刑钱谷,其考核则听于府部。请回答:(1)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文中的“帝”指谁?(2)材料中的“六部”指哪六部?(3)材料中的“帝方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4)上述史料所说的机构变化起了什么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胡曾说:“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现不回。”皮日休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请回答:(1)这两位诗人说的都是哪条河?谁在位时修建?分为哪四段?(2)这两位诗人的观点有何不同?(3)你能客观地评价一下这条大运河吗?
材料一:南宋诗人陆游在一篇文章中说:“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富”。材料二:南宋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故都”指前朝的哪里?(2)材料二中的“苏湖”地处哪一流域?当时主要盛产什么粮食作物?(3)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针对我国现在东西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材料一:“这些货币用同色纸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自隐密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材料二:在黏土做的一个个小方块上刻出反写单字,再用火烧硬,成为陶字。排版时,在铁板上放置一个铁框,用陶字排满铁框为一版,一版印刷的同时,可以排另一版,效率很高。印完一版后,陶字可以拆下来下次再用,所以称为活字。请回答:(1)材料一中这些货币最早出现在我国什么时期?什么地区?这些货币当时的名称是什么?它的产生有什么意义?(2)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哪一项重大发明?发明者是谁?除此之外,中国的哪项发明传入欧洲后,引起了军事上的革命,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