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儒林外史》中有一段这样的情节:范进中举后跌倒在地,不省人事,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揍醒了他,这时旁边有人讨好着起哄说:“胡老爹这巴掌打得亲切,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
这段情节如一幅漫画,仿佛围观的人那势力谄媚的脸孔就在眼前晃动。用此手法针砭科举倒是比喋喋不休的谩骂要有趣得多。不过漫画有时又像哈哈镜,容易扭曲事物的本来形象。从制度分析的角度说,科举制总习惯被人放在哈哈镜里乱照。比如今人印象中科举就像古代高考,万人争抢一根独木桥,少数过去了,大多数都掉到河里淹死。再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八股文照搬儒典教条,摧折灵气,有天分的人落在里面绝无生存机会。
以上两点对科举功用的理解把它狭隘地缩窄为考试和作文,可在我看来,科举还应增加两条功用,这两条还是它能存活到晚清的最重要理由。一则科举是选拔官僚的一种相对有效的体制,它可以通过授予功名,分层次地在不同地点配置官员,如进士在宫廷阁部,举人在中层行政机构,秀才沉到村庄底层,这样就可保证在社会各个高低层次都能配置有文化的人群做领袖。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讲“清流”“浊流”的分野,一方面谈的是舆论争议会导致一种道德判断,但从根基上说还是身份分层的问题。其中被看作“浊流”的秀才一旦沉到底层就能变成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与宗族的形成和管理有莫大关系。历史上往往“清流”喜欢唱高调,“浊流”反而办实事,尽管有时浊流作恶的曝光率更高。
需要为科举正名的第二条理由是,不要误解通过科举入选的官员人人只会作八股。真正出色的官僚,他的早期教育一定是多元的,除跟着一般塾师,还可请专门的私人老师,或者去书院接受试前教育,或为某名师的私淑弟子。士子本人出色,中举前接受过优秀教育的例子俯拾皆是。就如梁启超师从康有为,杨度师从王闿运都是例子。如果他们全如范进般猥琐,一听中举了就中邪发疯,或如后人营造出的哈哈镜里的木讷书生,只会写得一手酸腐文,哪可能有后来那些惊世骇俗之举?
我们还可注意地方学问的草根训练素有差异,从性格气质到行动风格都殊绝不同,科举一张网哪里能随意把人罩起来生杀予夺?如近世湖湘人气质彪悍,擅长打仗,好玩政治,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一条线顶下来居然力挺住了大清半壁江山,能使清半个世纪不倒。广东人好做浪漫之思,喜欢宣传鼓动的文字游戏,就多有些宣传家出来。江浙人考据成癖,浸淫于古人典章制度,后来科技人才辈出与这种执着不无关系。成名的资源多与八股无关,却又多从科举网络中得利。所以不如说科举只是官员的选拔程序,却不一定能限制他们知识结构的训练。科举不一定公平,也可能生产平庸烂人,却是一种初步体现公平正义的考试制度,尽管缺陷明显。
再说说秀才的功能,秀才虽是“浊流”,却是科举底盘中人数最多的人群;秀才没有行政级别,却是乡村中自我管理的主力。秀才凭低级功名身份,往往能当上宗族族长。乡下自治靠的是宗族力量的大小。“宗族”要坐大必须要祭祖,可明清以前,祭祖是皇家贵胄的专利,老百姓只能在家里设牌位祭父母,根本没机会在家外专门设祠堂祭祀。明清百姓不甘心,终于突破了限制,不仅堂而皇之地模仿官家在外设祠堂,而且不仅嫡长子主祭,庶子也可主持祭礼。这些举动今人看来貌似平常,在当时可是一场了不得的革命。这主持祭礼的活儿自然要推举有文化的人充当,他虽不是贵族,却因有文化貌似有些贵族范儿,秀才虽是“浊流”,在乡下却是香饽饽就是这个道理。
下列对于科举功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科举就像古代高考,万人争抢一根独木桥,少数过去了,大多数都掉到河里淹死。 |
B.科举的八股文照搬儒典教条,摧折灵气,有天分的人落在里面绝无生存机会。 |
C.科举通过有效的体制选拔官僚并授予他们功名,将官僚分层次地配置在不同地点。 |
D.科举尽管缺陷明显,却是一种初步体现公平正义的考试制度,可借此选拔真正出色的官僚。 |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范进中举后发生的情节就像一幅漫画,有趣地针砭了科举,不过漫画就像哈哈镜,扭曲了事物的本来形象。 |
B.历史上,尽管有时“浊流”作恶的曝光率更高,但他们办实事,一旦沉到底层就能变成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
C.通过科举入选的官员并非人人只会作八股,他们成名的资源多与八股无关,却又多从科举网络中得利。 |
D.因为科举这张网并不能随意把人罩起来生杀予夺,所以科举下的官员从性格气质到行动风格都殊绝不同。 |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举保证了在社会各个高低层次都能配置有文化的人群做领袖,会导致一种道德判断,但从根基上说还是身份分层的问题。 |
B.真正出色的官僚,他的早期教育一定是多元的。士子本人出色,加上中举前接受过优秀的教育,这些人可能做出一些惊世骇俗之举。 |
C.近世江浙科技人才辈出与江浙人考据成癖,浸淫于古人典章制度的执着不是没有关系。 |
D.明清以后,百姓可以在外设祠堂,嫡长子甚至庶子也可主持祭礼,在当时是一场了不得的革命。秀才因有文化貌似有贵族范儿,成为乡下受欢迎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