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条第一款 自1947年8月15日起,应在印度境内成立两个独立的自治领,分别称为印度和巴基斯坦。第二款 上述两个自治领……称为“新自治领”……第二条第四款 本条中任何规定均不得解释为阻止印度土邦加入任何一个新自治领。……第五条 两个新自治领均应由英王陛下各指定一名总督,代表英王陛下治理该自治领。请回答:上述材料节选自什么文件?该文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上述材料中的第二条第四款的内容后来引发了什么战争?上述材料中的第五条说明了什么问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有世界“史库”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在20世纪30、40年代,对中国的报道涉及到政治层面的比较多。它独特的报道风格和对中国局势的关注,受到国人的瞩目。材料1:1936年2月24日《时代》周刊封面人物——远东四大元首:日本天皇、满洲溥仪、斯大林和蒋介石材料2:1942年6月1日《时代》周刊封面人物——蒋介石(1)“远东危机”指什么?它对国际社会产生了什么主要影响?(2)《时代》周刊认为这四大“元首”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3)蒋介石及领导的国民政府在抗战中有什么积极表现?(4)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时代》周刊将以上人物列为封面人物的原因。
环渤海地区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五省市。在近代,该地区是列强侵略的重点,也是中国人民抗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地区发生了历史性巨变。材料:下图(缺图)是近代列强侵略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人民抗争示意图。(1)据图,概括说明列强对该地区的侵略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2)在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过程中,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各自走了一条怎样的道路?五四运动又为探索民族独立的道路做出了哪些新贡献?(3)新中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度时期,中共在环渤海地区,为建立和建设新中国作出了哪些重大努力。
材料1:太平天国回答英海军照会:照会敬悉意,不胜诧异,须知贵国敬奉耶稣,我天朝崇奉上帝。贵我两国既以崇拜耶稣为宗教之本源,自当世代交好,有如一家。……自为各守天教,权衡双方之缓急,而不可损人以利己。材料2: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若夫革命主义,为吾侪所倡言,万国所同喻,前次虽屡起屡踬,外人无不鉴其用心。八月以来,义旗飙发,诸友邦之抱平和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材料3:宗教仁代草国民党大政见吾国现势,非致力对外之时,故宜维持列强对我素持之主义,使之相承之变,而得专心一意于内政整理。回答:(1)根据材料1,指出太平天国所持的对外愿望的思想根源是什么?(2)根据材料2,指出孙中山相信列强“中立”的思想根源是什么?(3)材料1和材料2所反映的共同点是什么?没有看到什么实质问题?(4)材料4宗教仁主张的对外政策的实质是什么?能否达到“专心内政”的目的?为什么?(5)由以上材料你得到了哪些重要认识?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结合以下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难者曰:中国之法非不变也,中兴以后,讲求洋务,三十余年,创行新政,不一而足,热屡见败,莫克振救,若能变也,即向者所谓……弥缝蚁穴,飘摇一至,同归死亡,而于去陈用新,改弦更张之道,未始有也。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一一梁启超《变法通议》材料三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院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临时大总统 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一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四 欲中国之不亡,必自至诚至敬尊孔子为教主始。——摘自康有为《中华救国会》材料五 欲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适合今世之生存,则根本 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摘自陈独秀《宪法与孔教》问题(1)阅读图一,指出与中国古代手工业相比,该图所示企业在生产方式上有何变化?创办该类企业的目的是什么,有何作用?(2)阅读图二,请根据图二中的“民族工业分布”情况判断它大致反映了我国哪一时期的民族工业发展情况?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原因?(3)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的主要观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为建设中华民国提出了哪些基本构想?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梁启超和孙中山政治主张的异同。(4)上述主张的最终结果有何共同之处?分析其成因。说明了什么?(5)材料四与材料五中,康有为和陈独秀对待孔教(儒家学说)的态度有何不同?(6)结合不同时代的特点,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
阅读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是开展土地革命,为此中国共产党在图一时期制定了怎样的土地革命纲领?(2)中国革命形势由图一中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怎样发展演变为图二中的“敌后抗日根据地”?(3)结合图二,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是什么?敌后抗日根据地是如何克服1941—1942年的严重困难,得到巩固并继续发展的?(4)图三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怎样的态势?为何选择中原地区?该态势有何战略意义?(5)图四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