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六大的报告中重点阐述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在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结果怎样?(5分)(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人的路”发展到“走自己的路”。简要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走俄国人的路”(并举例)和“走自己的路”各指什么?(4分)(3)从中你对中国“走什么路”的问题有何认识?(1分)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三: 材料四: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 根据图1指出,唐太宗如果欲下令治理黄河,最后负责实施的是哪个职能部门?(2分)形成图2这种机构的理论来源是什么?(2分)(2) 图2中的国会与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的哪一机构类似?(2分)图一和图二两种政治模式在本质上是不相同的,请说明理由。(4分)(3)材料三中图(1)、图(2)显示的权力机构在产生方式上有何不同?英国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开始处于实际上的权力中心地位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4)据材料四分析毛泽东的言论体现了新中国的哪项政治制度?(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构建的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还包含哪些内容?(4分)(5)中外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给你有何启示?(3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随着美洲和通往东印度的航线的发现,交往扩大了,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运动有了巨大的发展。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进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完全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日益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一个历史发展的新阶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0页材料二 自18世纪下半叶,蒸汽机吐着白气推开现代化大门以来,人类文明发生了深刻的嬗变。在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新老大国次第亮相,演绎了各具特色的发展篇章,这当中有一条堪称规律的结论:一个国家要保持充满活力、持续向上的发展态势,关键是让经济发展方式始终与时俱进,找到符合时代潮流、契合自身发展阶段的现代化路径……正是依靠工业革命,转向工业立国,才使英国这个孤悬一隅的小岛,孕育了超凡的能量,成为跨越两个世纪世界发展的领头羊。正是重视科技发明、信奉“专利制度就是将利益的燃料添加到天才之火上”,才使美国这个原本照搬欧洲技术的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家,抓住机遇跃居世界第一经济强国。——任仲平《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大抉择》材料三 20世纪以来,中国曾有两次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要转型。60年前新中国的成立,完成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转变,彻底扫清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制度障碍,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30年前,我们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杀出一条血路”的决心。拉开了改革开放的恢弘巨幕,开始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使我们这个曾占据人类文明中心地位的古老民族,在落后世界现代化进程一个多世纪后,赶上了现代化的最新浪潮。——任仲平《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大抉择》(1)材料一中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是什么?他们所预言的“历史发展新阶段”是指怎样的阶段?(2)根据材料二,概括分析英国和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原因。(8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中后期中国经历了哪两次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大转型? (8分)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谈谈我们应怎样赶上现代化的最新浪潮。
2011年时值辛亥革命100周年,苏联解体20周年,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某班学生做了一个关于世界历史发展模式的研究性学习:探究一:中国的传统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内核,源于延续几千年的政治传统。这种传统达到西方难以企及的历史高度:一是历史上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而非欧洲那样由封建领主或教会掌握;二是高度的行政管理体制,官员由公正、普遍的考试制度选拔,而非西方或中东那样由世袭或门第操纵;三是政治对人民负责,体现“民本主义”。——俞邃《关于“中国模式”之我见》⑴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中国政治传统的特点。探究二:西方模式就制度而言,在近代发展中,有两种不同的复杂组织特别重要——民族国家及系统化的资本主义生产 ……从由这两种伟大的转变所导致的生活方式而言,近代是一项西方的工程吗?对此问题,直截了当的答案一定是“Yes”。——吉登斯《现代化的结果》⑵依据材料,以英国为例,说明西方近代化的进程。探究三:苏联模式苏联经济减速的一个原因是,劳动力与自然资源的供应不断减少,这与斯大林时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斯大林时期人力和自然资源都可以大量获得。另一个原因是经济规模日渐扩大,其内容日趋复杂,这使中央计划一切的做法变得日益困难也愈来愈无效。不过也许苏联减速的主要原因还在政治方面的——苏联的工人、技师和科学家不愿意只是执行来自上面的命令,而不在决策过程中起作用。——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⑶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苏联模式的特点。探究四:中国的探索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还处在“文化大革命”带来的重重困难之中,人们渴望着一股强劲的新风,吹散笼罩在前进道路上的浓重迷雾,什么是社会主义?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严峻的现实和美好的理想需要所有中国人对这个重要命题做出回答,正在穿越历史三峡的中国航船期待新的领航者出现。——《复兴之路》解说词 ⑷根据所学说明“中国航船期待新的领航者”是怎样出现的?其为现代化建设提出哪些创见?
新中国建立后,在外交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材料一 中苏关系是影响中国外交关系的重要方面,观察邮票中的信息,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中苏关系反映出新中国什么样的外交方针?它对新中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材料二 新闻图片《乔的笑》,把1971年某次国际会议的瞬间定格在瞬间。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潇洒而豪放的大笑,被西方媒体描述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为何乔冠华部长会如此开怀畅笑?出现此永恒瞬间的国际政治因素有哪些?下列两图说明当时中国外交出现什么重要变化 材料三 如下新闻报道及相关图片,说明当今中国外交有何特点?[新华网北京1月19日电]:(注:指2010年)中国1990年开始派遣军事人员参与联合国主导的维和行动,2000年起派遣维和警察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迄今,中国累计已有1.4万多人次参与24个联合国维和行动;目前仍有2100多名中国维和人员在10个任务区执行各类维和任务。 目前中国维和人员在海外的主要分布国家有:刚杲(金)、利比里亚、黎巴嫩、苏丹、海地等六国。
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稷);二曰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三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材料二 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拿破仑法典》材料三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978年12月13日)(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本质特征。(2)材料二体现了《拿破仑法典》的哪些基本原则?该法典有何影响?(3)材料三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观点?(1分)是在吸取什么历史教训情况下提出的?概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法律制度建设的主要表现。(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法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