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北魏初期“连年不收,上下饥弊”“不种多年,内外俱窘”。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颁布诏令,“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魏书﹒食货志》材料二 兹为改正地税,原有之田地贡纳办法,一律作废;并规定地契调查完毕后,按土地价格征取其百分之三,作为地税。—《明治政府1873年颁布的条例》⑴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北魏太和九年颁布法令的内容及影响。⑵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的知识,概括日本土地改革措施及影响。
以图证史是历史研究的新方法。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观察下列一组图片,回答问题。问题:(1)按照图列的顺序,叙述一战后国际政治中公理与强权的博弈。(2)92年前的政治家们本想制造和平,可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们制造了另一场更大规模的战争,这是为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以全球化高度和现代文明的视角,谈谈凡尔赛体系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共通价值?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9月)材料二 如果撇开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抽象地来讲,我们当然可以用比较缓慢的速度进行工作。但是问题在于:第一、不能撇开内部和外部环境;第二、如果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那就不能不承认,正式这个环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假如我们的工业和技术像德国那样发达,假如我们的工业水平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那么高速发展工业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迫切了……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一,那么高速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 ——摘自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内的右倾》(1928年11月)材料三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斯大林强调告诉发展工业的原因,并说明斯大林与布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侧重点的不同。(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经验。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世界大战刺激了诸如美国、日本和英联邦自治领之类国家的工业化,打破了这一经济平 衡。这意味着英国海外市场的减少;尤其是纺织 品市场的减少。在纺织品方面,英国面临着日本的激烈竟争。英国商船队在很大程度上遭到破坏,和英国不再是世界金融中心这一事实一样,也使无形收入减少。布尔什维克革命进一步损害了英国的经济,因为它不仅消灭了大量的投资,还消灭了一个重要的制成品市场。—摘自《全球通史》材料二 这些状况必然产生政治上的影响。最重要的是自由党的衰落,当时工人们因希望摆脱困境而愈来愈转向工党。……每一个都有自己医治国家弊病的灵丹妙药:保守党提倡保护贸易制;日益衰落的自由党提倡自由贸易,工党提倡资本课税和重工业国有化。最终结果是保守党和工党一个接一个地交替组阁,但没有一个内阁能大大改善国家的命运。—摘自《全球通史》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一战后英国经济衰退的原因。(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英国的经济状况对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后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在20世纪初的欧洲,“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感情,但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得到点什么”。“在1914年战争开始的几个星期··一最爱好和平,最心地善良的人,也像喝醉了酒似的两眼杀气腾腾”。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落后的土耳共沦为西方列强宰割的对象。在民族主义激动下,凯末尔领导土耳其人民,赶走外国侵略者,建立共和国,发展民族经济,走上民族复兴道路。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反映出的狭隘民族主义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产生的欧洲国际关系背景。(2)指出材料二反映出的凯末尔革命中民族主义的目标。(2分)(3)依据上述两条材料,简要评价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昔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材料二 1682--1725年在位的彼得一世,采纳西欧模式,对俄国进行彻底改革。1697-1698年,他率团往德、荷、英考察,学习其政府管理模式和军事技术,大量招募外国专家为俄国服务,对军事、行政体制和生活方式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期中,强制剪须割袍即是其改革的戏剧性一幕。在当时的俄国,大多数贵族饱食终日,往往懒洋洋地拖着长袍,留着被视为“上帝赐予的装饰品”的大胡须,无所事事。彼得下令:除神职人员外,一律禁止留须,他甚至亲自将贵族的胡子剪掉,还在宴会上亲自剪短贵族的旧式长袍,规定只穿西欧式的短袍。改革引起包括其子阿历克基在内的一些人的反对,几经犹豫后,彼得将儿子处死。“在整个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人能产生如此重大的个人影响······他通过各种方法急切地把一种新的文化强加于俄罗斯,从而为他的帝国确定了未来性质······由于他的努力,俄国显然拜托了孤立的状态······此后,俄国的历史成为欧洲史的一部分,并愈益成为世界史的一部分”。--摘编自(美)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彼得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