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条 十一、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动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第二十二条 参议院议决事件,咨由临时大总统公布施行。第二十三条 临时大总统对于参议院议决事件,如否认时,得于咨达后十日内,声明理由,咨院覆议。但参议院对于覆议事件,如有到会参议员三分之二以上仍执前议时,仍照第二十二条办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读一读,说一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怎样来限制临时大总统的权力的?它与封建君主专制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党和人民找到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接着又从中国实际出发,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材料二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 ——邓小平 材料三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哪次会议的召开成为中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邓小平提出的走自己的道路是指什么? (3)材料三出自哪次大会报告?这次会议提出了什么理论? (4)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两位伟人各自开创的两条道路有何相同之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国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只有钢铁等基础工业发展了,机器制造业的原料增多了,轻工业的装备才能保证……同时,当时的国际环境也急需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 材料二 材料三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请回答: (1)为改变材料一中状况,党和政府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据材料一分析制定这一规划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该计划结束时哪两个部门取得了重大成就?(2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新体制指什么?
历史证明,制度和机制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材料一 1950-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比重变化表 材料二 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这就影响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选自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 1952-1965年我国农业发展状况示意图 材料四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泽东)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请回答: (1)观察材料一表格,我国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跟国家颁布的什么法律相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回答,为了改变“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状况,我国政府引导农民参加了什么组织?(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察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图一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4)根据材料四回答材料中的后一个“改变组织方式”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1分) (5)从上述土地政策的变化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95~1898年我国中文报刊统计
材料二:1895年春,梁启超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1898年,梁启超回京参加“百日维新”。7月,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1)19世纪晚期,华人创办报刊数量增加的原因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二中《变法通议》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至少3点,3分)(3)比较洋务运动和该历史运动在学习西方内容方面的侧重点
材料一:“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郑观应材料二:随从递给他救生圈,他坚决不接,决心与战舰共存亡。他的爱犬飞速游来,衔住他的衣服,使他无法下沉……(他)狠了狠心,用手将爱犬按入水中。(1)郑观应的诗描述是哪个历史事件?请为“东沟、致远”加个注释(2)材料二中的“他”是谁?是否有活下来的可能?(3)有人认为他的举动可歌可泣,也有人认为这样的牺牲毫无意义,你的看法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