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1992年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建国初期,最先提出上述方针的文献分别是
该表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经济状况,对表中信息评析正确的是国家资本经营的工矿产品占国统区工业品的比重(1947年)
――资料来源 陈真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3辑,第1446页A.国家资本的膨胀使国民经济得到高速发展B.国家资本完全通过市场竞争获得垄断地位C.国家资本的垄断地位阻滞了民营工业的发展D.国家资本的扩充缓解了国民政府的统治危机
1937年4月清明节国共两党派代表同祭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林伯渠代表中共宣读了毛泽东亲自撰写的祭文;2012年4月清明节前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率台湾官员在台北主持遥祭黄帝陵典礼,意欲凸显“慎终追远”、“源远流长”等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是高于政治层次的文化历史层次。对两次祭奠黄帝陵共同传达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①民族认同推动国共合作 ②文化认同推动民族凝聚力③救亡图存激发民族认同 ④海峡两岸认同“一个中国”
当代学者余英时在评述民国时期某一运动时说:“中国人(至少是知识分子)逐渐建立了一个牢不可破的观念,即以为中国文化传统是现代化的主要障碍;现代化即是西化,而必须以彻底摧毁中国文化传统为其前提。”这段材料所反映的运动,其特点不包括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写道:“实际上它们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尝试。”作为历史解释,它可以用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