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下列两幅图:请回答:(1)“埃土舰队被歼”是指埃及、土耳其在出兵________时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国海军歼灭。埃及出兵此国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影响?(10分)(2)据图二归纳穆罕默德·阿里对外扩张的情况。(6分)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夷货非衣食所急,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海防纂要》卷七材料二 中国内地风气尚未尽开,资本又不充裕,试问舍世界各国经济互助,有何别法?互助之道无他,即合各国之利病共同,视线一致者,集一银公司,棉铁为主要……凡有一地一矿一事视为可经营者……详确其预算,等差其年度,支配其用数,程序其设施,检核其成绩,而又势以平等资本,公开昭布其条件,而互输产品保公司之利,以不犯土地尊主国之权。如是十五年小效,三十年大效,可以预言。——《张季子九录•实业录》材料三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桥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它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来,加以吸收消化创新,向内地转移,推动科技进步……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面向世界,发展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为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多做贡献。 ——《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请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对外方面的主张有何不同?各出于何种考虑?(2)材料三与材料二的主张看似相同,但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这一本质差异是什么?(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4)早在20世纪初就有人提出开发浦东的设想。但却难以实现,而在20世纪末却喜获成功,造成这两种命运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8分)
下列材料分别摘自17世纪末和19世纪后期西欧某两大国的历史文献: 材料一:“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方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材料二:宪法第15条:“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第18条:(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第12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1)上述两段材料各出自什么政治文献?(2)两段材料反映的政治体制有何异同?(4分)原因是什么?
历史上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既有“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传”。其中“东学西传”对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材料一 《中国的世界记录》 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1)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为什么会有这一特点?材料二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教”主要有哪些?及“复兴的科学”主要表现为哪些领域的成就?为什么在三大发明的中国,未能将其“变成……手段,变成……杠杆。”?材料三 欧洲启蒙运动的旗手伏尔泰对于中国的传统权威孔子推崇至极,他把孔子的画像挂在家里的礼拜堂里朝夕膜拜。在他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佛教、道教、喇嘛教都可以自由传道,政府只管社会风化,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这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一种榜样。(3)依据材料分析,伏尔泰认为“奉行儒学的中国”为法国人提供的“榜样”指什么?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伏尔泰推崇儒学的目的是什么?(4分)
自古以来,许多有作为的政治家都密切关注民生。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为解决民生问题作出了许多重大努力。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面对划时代的社会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阶层或阶级立场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社会主张,如孔子的“德政”思想、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材料二:新民生主义把“平均地权”发展为“耕者有其田”思想。孙中山认为:中国现在虽然没有大地主,但是一般农民都是没有田的,农民所耕的田,大都是属于地主的,地主却不去耕作。中国农民都不是为自己耕田,而是替地主耕田,所生产的产品,大半是被地主夺去了。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应该用政治和法律手段来解决。——马执斌《历史(必修三)教学参考》材料三:随着农村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贫富差距开始拉大,土地集中和雇工现象开始出现,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地主阶级的长期残酷剥削压迫,中国个体农民处于极端贫困之中,家底薄弱,缺乏发生生产的物质条件,遇到天灾人祸更是难以维持,因此他们要求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互助合作。——《国史通鉴(第一册)》(1)材料一中思想家的观点有何突出的共同点?试分析这种共同点产生的社会根源。(2)据材料二,孙中山民生主义主张的基本关注点是什么?他的主张对国民大革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党和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措施?(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党和政府采取上述措施的重大意义。
(17分)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 ……然则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原君》材料二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耳矣。——顾炎武《日知录》材料三 明清时期,诗、词、散文等文学体裁渐趋衰落,通俗文学勃兴,小说、戏曲等大众化形式成为文学艺术的主流。 ——《中国古代史》材料四 明清时期,追求抒情与写意风格的文人画成就突出。元代王冕的《墨梅》请回答下列问题:⑴材料一、二中,都提出了“天下”这一命题,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一观点的提出有何进步意义?顾炎武是如何界定“亡国”与“亡天下”这一概念的?在“保国”和“保天下”中百姓的责任有何不同?材料二中的一段话后来被概括为哪一句名言?(7分)⑵据材料三,说明明清时期文学艺术发展的新特点。观察材料四,说明文人画所具有的鲜明特征。(3分)⑶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新变化的经济背景。并说明经济与思想文化之间的关系。(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