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巨大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运用所学知识回答第6-7题:6.所谓“求同存异”就是 ( )A.尊重文化之间的差异,寻求共同点,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B.只接收相同的文化,排斥不同的文化C.在相同的文化中找出不同的特点D.在不同的文化中找出他们的共同点7.所谓“兼收并蓄”是指 ( )A.全面接纳和吸收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B.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C.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 脉相承D.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
新中国成立60年来, 成千上万的劳动模范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劳动光荣、知 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是劳模精神不变的精髓,也是时代精神永恒的内涵。表彰劳模能够( )①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 精神③奏响先进文化的主旋律 ④杜绝好逸恶劳的思想意识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 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民族精神,没有人文文化,不打自垮。据此回答6-7题。6.“一打就垮”和“不打自垮”都说明了 ( )A.必须提高国家的安全实力 B.必须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 C.必须提高国家的科技水平 D.必须提高国家的文化竞争力7.比较“一打就垮”与“不打自垮”,杨院士告诉我们 ( )A.要发展教育事业 B.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C.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D.要增强民族自尊心
2009年10月31日上午,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先生在北京逝世。钱学森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一个科学家,只有为国家和民族贡献自己的智慧,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连在一起,才能赢得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尊重,才能把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大化。这告诉我们: ( )①中华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这一主题②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③在当代中国 ,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的一致性④知识分子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