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关于汪曾祺的风景
一
第一眼看到他我即被他身上蕴藏的一种奇异的气质打动了。
那是一个侧影。
背有些弓,一头被岁月漂白的头发在风里随想,头微微扬着,耳朵很宁静的样子。他站在路口,他的身边有一个疯子在发狂,街道上奔跑着喧嚣。这一切好像与他都很陌生。
他身着一件蓝咔叽布夹克,肩上背着一个半旧的黄包,看上去仿佛是偏僻县城来的一个探访者。那天他是等我们接他去一个便宴,然而我们迟到了。结果让一个70余岁的老人在街边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但是他没有急躁,也没有嗔怪。是的,他已经习惯于这样迟到的约会了。
他与历史的约会足足迟到了近半个世纪,当他终于乘上最后一班从那黑洞洞的隧道里升出来的班车时,他觉得他头发里的风并没有变。
二
他的眼睛很诗意。
这是一个不小的奇迹,一个70多岁的老人的眼睛竟可以如此的明澈、清纯。那两枚饱满的眸子是两方小小的古歙砚。
这双眼被40年代的南风读过,被60年代的东风读过,也被80年代的西风读过。然而他并没有患风泪眼。
他的眼睛总有水的感觉。
看他的眼睛总容易想起王维。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三
他是美食家,恰如他是美文家。他先将到嘴的食物一抿,并不急于送入牙槽,用舌尖品一品,然后再细细地嚼。他吃得很耐心,很集中思想。这是小品式的吃法,当然不适合觥筹交错的盛宴,因此,他不打算去那一类庆功宴上勉强自己的胃。
吃,是私事,如同写文章。
四
他的文字是可一眼识穿的,因为他的文字大都拧得出水来。
第一个发现这点的是一个聪明的法国女士。
他的解释很平常:他家乡高邮是一个水乡。
来自水乡的作家并非他一人,然而后来那些人都离开了水,上岸去了。上了岸的水族有的演化成爬行类,有的则期期艾艾,成了两栖类。从生物意义上说这当然是一种进化,而当这种生物意义又被引进社会意义时,这种选择在今天看来也就变得合乎“规律”而无可非议了。
惟有他留了下来。
在水边。偶尔抬眼望一望天气,复又低头看眼前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寂寂的白白的水。
文章开头说“被他身上蕴藏的一种奇异的气质打动了”。他的“奇异气质”是什么?仔细阅读一、二部分,选用其中的词语回答。(限用4个字)
仔细品味下面两个句子,联系全文,简析它们在文中的含意和作用。
(1)街道上奔跑着喧嚣。
(2)上了岸的水族。
阅读全文,体会本文旨在说明汪曾祺在文学创作中坚持了一些什么样的原则?
本文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汪曾祺,文章写出了他的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