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回顾文中作者多次回忆了儿子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这些回忆的用意是什么?文章的主旨是写一位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和鼓励,第三节题目为“读书的苦与乐”,内容写的是“儿子读书时的苦”与“父亲读书时的乐”,这些内容是否偏离了主旨?为什么?根据文意概括怎样才能改变“两代人的矛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铸剑(节选)鲁 迅眉间尺刚和他的母亲睡下,老鼠便出来咬锅盖,使他听得发烦。他轻轻地叱了几声,最初还有些效验,后来是简直不理他了,格支格支地径自咬。他又不敢大声赶,怕惊醒了白天做得劳乏,晚上一躺就睡着了的母亲。许多时光之后,平静了;他也想睡去。忽然,扑通一声,惊得他又睁开眼。同时听到沙沙地响,是爪子抓着瓦器的声音。“好!该死!”他想着,心里非常高兴,一面就轻轻地坐起来。他跨下床,借着月光走向门背后,摸到钻火家伙,点上松明,向水瓮里一照。果然,一匹很大的老鼠落在那里面了;但是,存水已经不多,爬不出来,只沿着水瓮内壁,抓着,团团地转圈子。“活该!”他一想到夜夜咬家具,闹得他不能安稳睡觉的便是它们,很觉得畅快。他将松明插在土墙的小孔里,赏玩着;然而那圆睁的小眼睛,又使他发生了憎恨,伸手抽出一根芦柴,将它直按到水底去。过了一会,才放手,那老鼠也随着浮了上来,还是抓着瓮壁转圈子。只是抓劲已经没有先前似的有力,眼睛也淹在水里面,单露出一点尖尖的通红的小鼻子,咻咻地急促地喘气。他近来很有点不大喜欢红鼻子的人。但这回见了这尖尖的小红鼻子,却忽然觉得它可怜了,就又用那芦柴,伸到它的肚下去,老鼠抓着,歇了一回力,便沿着芦干爬了上来。待到他看见全身,——湿淋淋的黑毛,大的肚子,蚯蚓似的尾巴,——便又觉得可恨可憎得很,慌忙将芦柴一抖,扑通一声,老鼠又落在水瓮里,他接着就用芦柴在它头上捣了几下,叫它赶快沉下去。换了六回松明之后,那老鼠已经不能动弹,不过沉浮在水中间,有时还向水面微微一跳。眉间尺又觉得很可怜,随即折断芦柴,好容易将它夹了出来,放在地面上。老鼠先是丝毫不动,后来才有一点呼吸;又许多时,四只脚运动了,一翻身,似乎要站起来逃走。这使眉间尺大吃一惊,不觉提起左脚,一脚踏下去。只听得吱的一声,他蹲下去仔细看时,只见口角上微有鲜血,大概是死掉了。他又觉得很可怜,仿佛自己作了大恶似的,非常难受。他蹲着,呆看着,站不起来。“尺儿,你在做什么?”他的母亲已经醒来了,在床上问。“老鼠……。”他慌忙站起来,回转身去,却只答了两个字。……“听哪!”她严肃地说,“你的父亲原是一个铸剑的名工,天下第一。他的工具,我早已都卖掉了来救了穷了,你已经看不见一点遗迹;但他是一个世上无二的铸剑的名工。二十年前,王妃生下了一块铁,听说是抱了一回铁柱之后受孕的,是一块纯青透明的铁。大王知道是异宝,便决计用来铸一把剑,想用它保国,用它杀敌,用它防身。不幸你的父亲那时偏偏入了选,便将铁捧回家里来,日日夜夜地锻炼,费了整三年的精神,炼成两把剑。“当最末次开炉的那一日,是怎样地骇人的景象呵!哗拉拉地腾上一道白气的时候,地面也觉得动摇。那白气到天半便变成白云,罩住了这处所,渐渐现出绯红颜色,映得一切都如桃花。我家的漆黑的炉子里,是躺着通红的两把剑。你父亲用井华水慢慢地滴下去,那剑嘶嘶地吼着,慢慢转成青色了。这样地七日七夜,就看不见了剑,仔细看时,却还在炉底里,纯青的,透明的,正像两条冰。“大欢喜的光采,便从你父亲的眼睛里四射出来;他取起剑,拂拭着,拂拭着。然而悲惨的皱纹,却也从他的眉头和嘴角出现了。他将那两把剑分装在两个匣子里。“‘你只要看这几天的景象,就明白无论是谁,都知道剑已炼就的了。’他悄悄地对我说。‘一到明天,我必须去献给大王。但献剑的一天,也就是我命尽的日子。怕我们从此要长别了。’“‘你……。’我很骇异,猜不透他的意思,不知怎么说的好。我只是这样地说:‘你这回有了这么大的功劳……。’ “‘唉!你怎么知道呢!’他说。‘大王是向来善于猜疑,又极残忍的。这回我给他炼成了世间无二的剑,他一定要杀掉我,免得我再去给别人炼剑,来和他匹敌,或者超过他。’“我掉泪了。“‘你不要悲哀。这是无法逃避的。眼泪决不能洗掉运命。我可是早已有准备在这里了!’他的眼里忽然发出电火似的光芒,将一个剑匣放在我膝上。‘这是雄剑。’他说。‘你收着。明天,我只将这雌剑献给大王去。倘若我一去竟不回来了呢,那是我一定不在人间了。你不是怀孕已经五六个月了么?不要悲哀;待生了孩子,好好地抚养。一到成人之后,你便交给他这雄剑,教他砍在大王的颈子上,给我报仇!’”“那天父亲回来了没有呢?”眉间尺赶紧问。“没有回来!”她冷静地说。“我四处打听,也杳无消息。后来听得人说,第一个用血来饲你父亲自己炼成的剑的人,就是他自己——你的父亲。还怕他鬼魂作怪,将他的身首分埋在前门和后苑了!”……但他醒着。他翻来复去,总想坐起来。他听到他母亲的失望的轻轻的长叹。他听到最初的鸡鸣;他知道已交子时,自己是上了十六岁了。小说以记述眉间尺杀老鼠之事开头,有什么用意?文章为什么要插入母亲详细回忆父亲的故事?最后一段提到眉间尺尽管知道了父亲的血海深仇,却仍然翻来覆去睡不着,这个细节描写起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温暖的家姜泽畅初一下学期,班里转来一名男生。他的名字很有意思,叫温暖。温暖是个安稳漂亮的男孩,很惹同学的目光,可他轻易不与人交往。他刚来第二天,我推门用力过大,竟把他上衣的扣子扯掉了。五个扣子四处飞扬,我吓得不知所措。可他看了我一眼说没事儿便转身走了。望着他转身走去的身影,我心里涌起一阵感动。不久,学校组织了一次爬山活动。那天,天高云淡,空气宜人,正是爬山的好时候,为了寻求独特的乐趣,我们几个女同学专捡险道攀登。爬到山顶时,两条腿像灌了醋似的,酸得抬不起来,嗓眼里像着火似的渴得难受。我问别的同学:“有没有水?”同学说:“我还渴得厉害呢。”这时,我有些后悔了。昨天放学后,妈妈听说学校要组织爬山,就开始为我准备各种吃的喝的,还有太阳帽,雨伞什么的。妈妈边张罗边唠叨,说要千万注意安全;又说要和同学们在一起,别自己单独行动;还说不爬山看别人爬山也有趣以及太阳晒戴太阳帽、下雨撑雨伞等等。妈妈唠叨起来没完没了。我说,上次去公园带那么多吃的喝的,结果一样也没用上,这次我什么也不带,只带钱。渴了饿了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方便。早晨出门时,妈妈为我准备的东西,我一样也没带。妈妈在门口喊了半天,我头也不回地跑了。可是,现在打算买点什么的时候,却发现这破地方钱什么用也没有。渴的滋味可真不好受,我想。同学们东倒西歪坐在地上,平时说笑打闹的劲儿也不知哪去了。这时,温暖来了。他朝同学们扫了一眼,就在我身边坐下来。来呀,我这壶凉白开水还满着呢。说着,温暖从肩上摘下一个军用水壶。他刚到班里,与同学们没十分混熟,开始大家还都不好意思。“是凉白开水吗?”我好奇地问。他望了望同学们,点点头说,是妈妈准备的。凉白开水最解渴了,妈妈说山上不一定有水,要备而无患,你看她说得真对。恩,给你!我接过军用水壶,喝了一口。顿时一股清爽沁入胸间,浑身舒服极了。我说:“你妈妈想得真周到!”温暖笑笑说:“她总是这样。”我不禁地问:“她不唠叨你吧?”“当然,天下的妈妈哪有不唠叨的,可我喜欢。唠叨是一种耐心。对我的学习、生活唠叨是无微不至。”我说:“你真幸福啊!”“我爸爸是个医生,妈妈是小学教师,他们相亲相爱,都很疼我。可以说,我有一个世上最好的家。”温暖的语调里透着一种深情,他的眼睛遥望着远处的山峦。同学们被他的话感动了,一时谁也没说什么,而脸上却都露出羡慕的神情。一个星期天,我小学时的同学阿丹来了。我们有很长时间没见面了,她现在在另一所中学上学。她问我认识不认识一个叫温暖的男生。还说温暖原来在她的班里,她们是同桌。我说:“他现在已经转到我们班了。”阿丹问:“他现在怎样,学习还总得第一吗?”我说:“现在也是。”阿丹说:“他聪明也很要强,可惜太不幸了,爸爸和妈妈在他刚出生不久就离婚,是奶奶把他养大的。”“什么,他和奶奶在一起?”阿丹说:“他爸爸是个大款,有钱,又找了个女人;他妈妈离婚后去了南方,也成了一个家。他们都不管温暖,平时只有奶奶照顾他。”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是真的吗?阿丹说:“还有假!我去过他家几次,他奶奶很热情,都70多岁了。我们班同学都知道他的情况。”我一时有些发懵:那天爬山时,温暖明明说他有一个世上最好的家,还有一个也爱唠叨的妈妈呢。我想问问阿丹,但是我没问。我想起以前扯破温暖衣扣的情景。于是,我决定要把这事儿作为一个秘密,永远不告诉任何人。不知为什么,从那个星期天起,我竟喜欢起妈妈的唠叨了。本文标题“温暖的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说作用不超过35个字。)文中画线处“温暖的语调里透着一种深情,他的眼睛遥望着远处的山峦”一句的寓意和作用是什么?(不超过25个字。)文中先写“我”不愿意听妈妈唠叨,可最后又写“我”喜欢起妈妈的唠叨,这是为什么?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E.文章的高潮部分写“我”从阿丹那里得知温暖的家里的真实情况,与前文写同学们都羡慕他“有一个世界上最好的家”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这年我十八岁,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所以我格外珍重它们。我在这条路上走了整整一天,已经看了很多山和很多云。所有的山所有的云,都让我联想起了熟悉的人。我就朝着它们呼唤他们的绰号。所以尽管走了一天,可我一点也不累。我就这样从早晨里穿过,现在走进了下午的尾声,而且还看到了黄昏的头发。但是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我在路上遇到不少人,可他们都不知道前面是何处,前面是否有旅店。他们都这样告诉我:“你走过去看吧。”我觉得他们说的太好了,我确实是在走过去看。可是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我觉得自己应该为旅店操心。……天色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我无限悲伤地看着汽车,汽车也无限悲伤地看着我。我伸出手去抚摸了它。它浑身冰凉。那时候开始起风了,风很大,山上树叶摇动时的声音像是海涛的声音,这声音使我恐惧,使我也像汽车一样浑身冰凉。我打开车门钻了进去,座椅没被他们撬去,这让我心里稍稍有了安慰。我就在驾驶室里躺了下来。我闻到了一股漏出来的汽油味,那气味像是我身内流出的血液的气味。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我躺在汽车的心窝里,想起了那么一个晴朗温和的中午,那时的阳光非常美丽。我记得自己在外面高高兴兴地玩了半天,然后我回家了,在窗外看到父亲正在屋内整理一个红色的背包,我扑在窗口问:“爸爸,你要出门?”父亲转过身来温和地说:“不,是让你出门。”“让我出门?”“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给下面句子中的划线字依次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遍体鳞伤的我 我打开车门钻了进去,座椅没被他们撬去
为什么说“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像一条船”?“这年我十八岁,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所以我格外珍重它们”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我”遍体鳞伤躲在一个四面透风的驾驶室里,周围漆黑一片狂风呼啸,而“我”却能感到心窝是暖和的。对此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现代文阅读。企鹅的故事高登义记得我1984年第一次赴南极科学考察时,8岁的儿子曾经给我来信说:“爸,请您一定要给我多拍一些企鹅的照片回来!企鹅走起路来摇摇摆摆的样子太可爱了!”① 根据生物学家研究,世界上有18种企鹅,有意思的是,这18种企鹅都生活在南半球,即使有的企鹅已经生活在南半球纬度很低的热带地区,但就是没有一种企鹅生活的北半球。问题是:在赤道海洋地区,那儿并无界线阻挡企鹅游过赤道去北半球,为什么企鹅不到北半球生活呢?至今仍然是科学之谜,科学家们仍然不知道。在亚南极地区乔治亚岛的海湾处,生活着大约16万对王企鹅。2005年夏天,我们来到这里考察,深深被王企鹅的一举一动所吸引。如果描述一望无垠的人群用“人山人海”的话,面对一望无垠的王企鹅,我还真有“鹅山鹅海”的感觉。我曾经好奇地钻进王企鹅群里观测,发现王企鹅群里干干净净,没有企鹅排泄的大小便;大家愿意与王企鹅非常亲近地在一起。听说帝企鹅也是如此。然而,其他企鹅却不讲卫生,随地大小便,臭味冲天。我非常奇怪:为什么王企鹅和帝企鹅如此讲卫生,而其他企鹅却不讲卫生、随地大小便呢?我也曾经请教过一些研究南极生物的科学家,科学家坦率地回答:“不知道”。仅此二例,可以看出,科学家不是什么都知道,仍然有不少问题需要去研究、认识。因此,我们可以相信科学家,或者可以崇拜某些确有成就的科学家,但是,绝对不能够迷信科学家!② 据说,企鹅在孵化出来四五个月后,就到了“青少年时期”。这个时期的企鹅处于一个重要生活历程,那就是“对歌求偶”。企鹅对歌求偶的场面非常壮观、热烈,充满激情的歌声此起彼伏。对歌求偶成功后,“情侣”要到比较偏僻的地方“窃窃私语”,讨论他们今后的家庭生活。有了家,企鹅要衔石筑巢,用自己的劳动建造温馨的家;当雌企鹅下蛋后,便到海边度假去了,自觉的雄企鹅主动承担起孵蛋的责任,在寒风凛冽的冬季,用父亲特有的温暖庇护孩子平安诞生;小企鹅诞生了,绝大多数企鹅妈妈会从海边疗养回来,接替抚养后代的任务;然而,也有极少数企鹅妈妈会被海豹吞食,这样,带给这个企鹅家庭的将是悲惨的结局:或者这个家庭消亡,或者小企鹅被其他家庭带走。小企鹅二三十天后,爸爸妈妈就会把企鹅宝宝们送到幼儿园,在少数几个企鹅阿姨的照顾下逐渐成长。1985年1月28日上午10点,我和李果、日本生物学家川口弘一、松田治、石川慎吾等一起乘直升飞机去一个名叫Onguru的企鹅岛。我们来到企鹅幼儿园。这儿只有三十多只小会鹅和四只企鹅阿姨。我们不停地拍照,并分别与企鹅小宝贝们合影。我的上衣兜里有一个打开电源的微型录音机,我逗着企鹅宝宝,设法与它们对话,录下音,留作纪念。③ 2005年2月26日,在南极天堂湾,阿根廷的科学考察站。无意中,我目睹了企鹅妈妈如何尽心尽力地为孩子捕食的动人情景,在20多分钟的时间里,我含着热泪拍摄了企鹅妈妈“母爱”的过程。像所有的企鹅一样,幼小的企鹅不会捕食,还需要妈妈帮助。这一天,我看见并拍摄了两只小企鹅问妈妈要吃的过程。第一次,孩子们问妈妈要吃,妈妈下海捕食后,嘴对嘴地反刍喂孩子,那不断从妈妈嘴里吐出的白丝是妈妈在倾尽全力喂孩子。拍照到这里,我突然觉得似乎我的妈妈在喂自己:因为,我小的时候,妈妈也是嘴对嘴地把嚼碎的大米饭喂我啊!第二次,妈妈应孩子的请求,又下海捕食反刍喂孩子。第三次,孩子似乎还没有吃饱,又把小嘴伸向妈妈的大嘴,似乎在说“妈妈,我还要吃”。妈妈又下海了,但这次却让我担心了,妈妈下海后,好长时间没有浮出水面,好久好久后,终于,妈妈游出了水面,然而,妈妈并没有像前两次一样上岸喂孩子,而是站在岸边一块礁石上,用遗憾的目光遥望着岸上的孩子。我突然涌出了热泪:我仿佛明白,妈妈是因为没有捕到食物啊!我心里突然发出呼吁: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我们都是父母所生,我们都应该懂得感恩啊!我们要感恩于我们的父母,感恩于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05月 编者有改动)根据上下文,试着给文章添加三个小标题。文章的开头为什么要写儿子的来信一事?有什么作用?作为一篇科普文,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作者通过《企鹅的故事》,想告知我们些什么?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小题。植物的“眼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植物学家认识到,植物除了能利用阳光进行光能合成外,还有更多的功能。植物通过许多复杂手段获取并解读阳光携带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反映了周围环境的变化情况。植物不仅能感觉到其他植物的存在,并以各种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生存机率,而且还能通过阳光确定春天是否已经来临,冬天是否已经结束。通过阳光,种子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发芽,成年植物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开花。植物的开花过程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因为大多数植物能做到与季节变化保持高度一致。如果白天时间太长,某些种类的植物就不会开花;而另一些植物只有在白天持续足够长的情况下才会开花。观察结果表明,植物能随着季节的变化估算出白天的变化长度。而要做到这一点,它们必须会区分白天和黑夜,测量时间长度,综合各种信息。植物真的是有这种能力吗?研究表明答案是肯定的。就像植物通过受光体测量光线一样,它们也能测量时间,准确地说是通过生理钟来测量的。早在很多年前,植物学家就已认识到,光在决定植物的生长速度和开花时间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那时的科学家认为,光合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目前许多科学家认为,这个结论有些过于简单化。实际上植物不是通过聚集光的能量,而是通过搜集和加工光携带的信息来促进其生长。虽然植物没有感觉器官来感知光,但其体内的每个细胞内都生有受光体。受光体就像它的眼睛,能使植物感觉到光的存在、强度、持续时间、方向以及颜色的相对比率。光携带了大量信息,而植物能够解读这些信息。植物是通过“研究”白色环境光(由各种颜色组成)开始解读光所携带的各种信息的。叶绿素有选择地从白光中吸收颜色或波长。绿叶能吸收大部分红光和蓝光,并通过叶片反射,传播一种被称做“远红光”的光线,这种光的波长恰好在可见范围之外。植物不仅能测量各种颜色的密度,而且还能测量某种颜色配对的比率。科学家们曾做过一项实验,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植物通过测量红色与远红色之间的比率能“看见”其他植物叶子的阴影。这一观点认为,植物所处的环境如果过于浓密,其他植物反射的远红色光就会增多,而吸收的红色光就会减少。因此,植物只要检测出红色和远红色光之间的比率,马上就会知道它是否被遮挡了。随着植物视觉系统的发现,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植物在分子层面的工作原理。地球上的大部分生物都适应了一天24小时的循环形式,植物当然也不例外。大部分生理过程都是按一天的生理节奏进行的,早在1930年,德国生理学家欧文·勃宁就认为植物通过其体内的生理钟测量一天的长度。但是生理钟并不像机械钟那样准确,其循环周期只是大致接近24小时。因此,生理钟必须不断进行调整,以与太阳的循环周期保持同步。植物的感光受光体就起这种作用。1998年,植物生物学家史蒂夫·凯和他的研究小组第一次鉴定了一种能让植物生理钟保持同步的受光体。这些分子就是光敏素和隐秘色素。植物学家克林·皮特恩认为,生理时钟直接促进植物生成一种能对光的季节变化产生反应的分子。同时他又指出,无论是这种分子还是受光体都无法单独发挥作用,二者必须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植物开花。植物学家对近来取得的成功感到非常高兴,他们发现了植物通过一个复杂的信号网络使其生长与环境变化保持一致的秘密。(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下列对文中植物“生长与环境变化保持一致的秘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下列表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