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海 底 奇 葩
很多人以为珊瑚是植物,其实珊瑚是一种叫珊瑚虫的微小的腔肠动物。这种动物身体很小,一个珊瑚虫充其量不过一粒大米那样大。珊瑚虫像个肉质小口袋,口袋位于顶部,周围长满有绒毛的触手。珊瑚虫多是群体生活,成千上万个珊瑚虫生活在一起,靠石灰质骨骼彼此相连,多呈筒状,直径从5毫米到2厘米。许多珊瑚虫通过肠道系统联在一起,它们有许多张嘴,但只一个共同的“胃和肠道”。这是海洋生物中极为奇特的一种生活方式。
每逢交配季节,珊瑚虫就会将大量精子和卵子排到水里。当一个精子与一个卵子相结合时,就会形成珊瑚幼虫。珊瑚幼虫看上去跟微型海蛰差不多。它们在水中漂游,直到找到坚实的落脚之处。通常,它们会在珊瑚礁上着陆,并开始为自己搭建骨骼外壳。珊瑚虫的外壳骨骼是其外胚层的生骨细胞形成的。它首先从海水中吸收钙,与二氧化碳结合生成碳酸钙,然后释放出结晶,逐渐长成骨骼,珊瑚虫从此作茧自缚,将身体紧固其内。这对珊瑚虫很有好处,可使它免受海浪的冲击。而珊瑚骨片则形成各种形状。每当黄昏来临,珊瑚虫的肉体部分会从骨质壳内伸出来.张开一朵朵像花朵般的触手,捕获散布在水中的浮游生物,饱餐一顿。
珊瑚虫死亡后其遗骨就成为珊瑚,新一代的珊瑚虫总是在先辈的坟墓上建造自己的巢穴,并像金字塔一样,一代一代步步向上增高,如此长期积累就形成珊瑚礁海岸。也有些珊瑚虫体内根本没有骨骼,死后当然一无所留,通常将形成珊瑚礁的珊瑚虫称为造礁珊瑚虫。
造礁珊瑚虫对生活环境非常挑剔:喜欢生活在水温为13—36度、含盐浓度在35%之间的海域,故只见于热带、亚热带;海水应湍动,使其带有气泡;海水要洁净,因为污泥会阻塞珊瑚的消化系统。由于造礁珊瑚虫体内还共生一种微小的藻类——虫黄藻或叫动物黄藻,这种藻同样需要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它们只分布在水深不足70一80米的水域。非造礁珊瑚体内无虫黄藻共生,其分布区域则不受上述条件的限制,南北可到两极,深可达6000多米。虫黄藻与珊瑚虫互惠互利,前者向后者提供光合作用的产物———氧和碳水化合物,加速珊瑚的生长;反过来后者代谢中的二氧化碳和排泄物中的氧、磷等又为前者提供了必要的营养物。若这种共生链遭到破坏,二者将无法生存下去。为此造礁珊瑚生长区域的垂直距离通常不会超过海平面80米以下。由于珊瑚虫喜欢咸水环境,所以有大量生活用淡水注入且含有过多泥浆的近海水域都不适宜珊瑚的生长。
珊瑚虫造珊瑚礁的速度非常慢,块状种类的珊瑚年增长不过数厘米,板状者年增长 4—5厘米,枝状者年增长10厘米以上。珊瑚群体能像树上长芽一样在边缘上长出芽体。每个芽体实际上就是新的珊瑚虫。这样,世世代代不断繁衍,使珊瑚不断扩大,群体之间不断重新聚合,积沙成丘,无数小珊瑚体就逐渐形成巨大的珊瑚礁,此后每年平均增大15厘米左右。其实,珊瑚礁的形成并非全是珊瑚虫的功劳,许多生物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珊瑚虫体内的藻类分泌的钙质能紧紧附在岩石表面,多孔螅也能分泌碳酸钙形成骨骼,共同参与珊瑚礁的形成。有些种类的海绵亦有钙质、硅质或角质骨骼,亦有造礁作用。
对“虫黄藻与珊瑚虫互惠互利”的“互惠互利”的理解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
A.动物黄藻需要珊瑚虫代谢中的二氧化碳和排泄物中的氧、磷等作为必要的营养物。 |
B.珊瑚虫获取虫黄藻光合作用后的氧和碳水化合物,能加速生长。 |
C.虫黄藻与所有的珊瑚虫都是一种互惠互利的生存关系。 |
D.动物黄藻和珊瑚虫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一旦链条断了,二者都将生存不下去。 |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珊瑚虫从海水中吸收钙,与二氧化碳结合生成碳酸钙,然后释放出结晶,逐渐长成外壳骨骼。 |
B.许多珊瑚虫都是通过肠道系统联在一起的,它们虽有许多张嘴,但只有一个共同的“胃和肠道”。 |
C.珊瑚虫分布的广度和深度不同,关键在于体内有无动物黄藻与其共生。体内没有动物黄藻共生,则分布广得多、深得多。 |
D.珊瑚虫喜欢生活在水温为13—36℃、含盐浓度在35%之间、洁净、湍动的海水区域。 |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造礁珊瑚虫生长区域的垂直距离通常不会超过海平面80米以下,因为共生藻类需要光合作用。 |
B.珊瑚虫长成骨骼后,就将身体紧固其内,可免受海浪的冲击。因此,海水越平静,越适宜珊瑚虫的生存。 |
C.淡水或含有过多泥浆的近海水域都不适宜珊瑚的生长,咸水区域才适宜珊瑚虫的生长。 |
D.块状种类的珊瑚、板状种类的珊瑚、枝状种类的珊瑚增长速度都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加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