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公车消费、公费出国、公务接待费支出’等问题非常受关注。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高强就指出: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政府要进一步细化预算科目、增强预算的透明度,还要创造条件,逐步公开政府决算,使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行政,使以上措施成为政府接受群众监督的一个重要渠道。(1)结合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说明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2)如何有效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
自明朝以来,北晋南徽,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同为全国各系的商人之首。有研究指出,晋商、徽商能够纵横数百年之久,有很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莫过于商德彰著,诚信为先。余秋雨的《抱愧山西》同样有此记述。在中部崛起中,要传承诚信美德。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石,它关系着个人的生存和国家的发展。我们必须大力加强道德教育,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社会树立“诚信为荣,失信为耻”的社会风气。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价值观的原理,说明为什么必须在全社会树立“诚信为荣,失信为耻”的社会风气。
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总结2013年经济工作,提出2014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李克强在讲话中阐述了明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并作了总结讲话。会议指出,今年以来,在极为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思路,扎实做好各方面工作,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实现了良好开局。请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关系原理分析“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思路”哲学依据。
日常生活中,“美丽”和“中国”都是最普通不过的字眼,而将“美丽中国”首次写入“十八大”报告就赋予了其新的内涵,发人深思,引起广泛关注。某校高三同学以“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开展探究,请你参与其中。【哲学解读自然之美】工业化、城镇化在带来繁华的同时,也导致了草原退化、湿地萎缩、河流污染、生态脆弱……一边是开发仍在快速推进,一边要留下更多空间,矛盾如何解决?“十八大”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分析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的。【发展推动和谐之美】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绿色需求、生态需求,就是要还老百姓一绿色家园,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2)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说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意义。【行动彰显人文之美】“美丽中国”既大又小,其实就在每个人的手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青年当先行。青年学生要做美丽中国的实践者,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正能量。(3)请你为所在社区设计一个环保宣传活动,并指出其哲学理论依据。
日常生活中,“美丽”和“中国”都是最普通不过的字眼,而将“美丽中国”首次写入“十八大”报告就赋予了其新的内涵,发人深思,引起广泛关注。某校高一同学以“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开展探究,请你参与其中。【哲学解读自然之美】工业化、城镇化在带来繁华的同时,也导致了草原退化、湿地萎缩、河流污染、生态脆弱……一边是开发仍在快速推进,一边要留下更多空间,矛盾如何解决?“十八大”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分析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的。【发展推动和谐之美】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绿色需求、生态需求,就是要还老百姓一绿色家园,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2)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说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意义。【行动彰显人文之美】“美丽中国”既大又小,其实就在每个人的手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青年当先行。青年学生要做美丽中国的实践者,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正能量。(3)请你为所在社区设计一个环保宣传活动,并指出其哲学理论。
综合探究题:参与问题的探究与分析,并将你的观点与建议写在答题卡上(本部分1题,12分)材料一:现阶段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状况示意图材料二:如果把社会财富比作一块蛋糕,我们不仅要把蛋糕做大,而且要把蛋糕分好,要让每一个人都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我们一定努力实现这个目标。(1)图1、图2共同反映了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什么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有何意义?(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