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日,第十四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在韩国举行,韩国、中国、日本诸山长老分别按照各自国家的宗教仪式先后诵经,祈祷世界和平,并宣读了共同发愿文。材料表明 ①我国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②宗教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③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④佛教是中、韩、日三国交往合作的基础
仁川亚运会上,卡塔尔女篮队员坚持佩戴头巾参赛,被直接判负。卡塔尔队愤然离场,表示:“我们不能摘下头巾,这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处于安全考虑,国际篮联禁止球员佩戴头巾上场。而在国际体坛,足球、板球等项目为尊重宗教习惯,近年先后取消了运动员不得佩戴头巾的禁令。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的让步,是不可避免的②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各民族的文化③发展先进文化,就必须抵制、改造落后文化④加强不同文化的交流,是消除文化隔阂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谈话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不利于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②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必须淡化文化的经济功能③发展文化产业,要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西方人的思维及为人处事的方式较东方人简单,其语言表达的特点可概括为“表里一致”“话里无话”,即:“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如:到主人家吃饭,若感觉饱了,就说“吃饱了”,没有饱,就说“不饱”。相比之下,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的语言表达的意思较为复杂,常依场合而定,有时会出现“表里不一”“话里有话”的现象,如:到主人家吃饭,即便感觉不饱,也要向主人说自己饱了,以表示客气和减少主人的麻烦。透视这一现象,我们应有的态度应该是( )
中华民族在5 000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奋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它都是激励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强大精神动力。这表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传统文化都是财富,我们应全部吸收③如果传统文化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就会发挥积极作用 ④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我国的传统教育是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然而,不管是董仲舒还是程朱理学,在主体构架仍然保持儒家特色的同时还是有了许多变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