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枣花香
李健吾
一阵风来,我闻到了枣花香,我站住朝四面望:空落落的胡同,只有几个小孩子匍匐在洞外,拍地上的硬纸玩。右首街墙里是一家院子。沿墙有一颗枣树,扶疏的嫩叶随着细长的枝丫在半空摇摆。靠里还有一颗体态龙钟的枣树,一树轻盈的小叶,正好横在邻人的房上。年高的、年少的,都给人一种生气蓬勃的感觉。鲁迅《秋夜》的描绘忽然亮在我的眼前: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重复在这里,给秋夜引出意想不到的寂寞的战斗的诗意。叶子落尽了,干枝子还像抢、戟一般直指着月亮。而今不同了,初夏的清晨,处处是乐观的意兴。我朝东走,太阳迎面照来,我才离开江南,北京已经变成江南。两颗枣树,一老一幼,都在开着小黄花。
于是我闻到一阵阵的枣花香。
不凑到枣树枝子跟前,很难辨出叶子掩翳的米色小花来。这些谦虚的小花,像飘香的桂花那样不惹眼,却不像桂花样有口碑。八月桂花香。广州的桂花一年四季开。可是花谢了,枝头什么也不留下来。我为枣花叫屈: 。
枣子!枣子!
五岁前后的景象忽然涌到我的心头。我提着一个小瓦罐,里面装着半罐井水,跟着姐姐和家里人,走进一片枣林。说是枣林,其实枣树长在畦垄上,三两丈远才一颗,并不妨害庄稼。初夏我在地里跑,一定闻到了香味;可是我对香味有感情,却远在成年以后,因为欣赏芳香是要年龄的。我之所以跟着姐姐到枣林来,一方面是由于游戏的心情,一方面自然还有馋痨的心思。成百上千的枣子,青里透红,挂在枝头,该多吸引每一个小孩子啊!姐姐举着竿子,学大人打枣虫,什么枣虫我不记得,反正不像是北京小孩子说的那种形象可怖的洋拉子。虫子打下来,我就捡起来放在有水的瓦罐里。不过捡不捡全看我的高兴。我只是跟在姐姐后头专拣她错打下来的枣子罢了。
人家把我们那边的枣子叫做“相枣”。我的母亲姓相,是北相镇人,娘家没有直系亲人,不过总算还有所谓娘家人,偶尔带我回一趟娘家。秋冬之交,车过地头,望见柿子像受了冻似的那样红,就央人摘下低枝的柿子给我吃。我边吃,边跟着车跑,兴致很高,不过没有吃生枣的兴致高。相枣大概是从北相镇得名的吧,我对没有亲姥姥家的北相镇也有好感。
那些可爱的生枣,个子如同小娃娃的拳头,咬一口,又甜又脆,咬好几口,才能咬完老大的枣,“囫囵吞枣”是不行的,我对相枣的记忆这样深,那年带着孩子们逛北京的西山,吃着樱桃沟的枣子,清脆可口,孩子们赞不绝口,我这个五十岁的老头子,离开家乡的土地四十多年了,尽管吃过各地方的好枣子,说起枣子好吃来,还是热情地把安邑的枣子夸成了世界上唯一无二的枣子。孩子们缺乏我的童年,只好将信将疑地由我夸口。过了几年,表弟从猗氏县来,带了一包枣子给我,我指给孩子们看,傲形于色道:“看枣子多大!肉多厚!”我分了几小包,转送给我的亲戚长辈,孝敬之中,未尝不多少含有夸耀的意思。往往有人问我什么地方人,我的回答总是:“山西安邑人,《史记》上说的‘安邑千树枣’的安邑。”有一千棵枣树,还必须是安邑的枣树,司马迁认为“与千户侯等”,想见安邑枣子的名气大,来历久了。我怎么能不引以为荣呢?
猗氏县的枣子当然也有名,晋朝的郭璞给《尔雅》作注,就指明:“今河东猗氏县出大枣子,如鸡蛋。”猗氏县和安邑县是近邻,树种自然还是一个。河东的枣树都应当归在相枣一类。《尔雅》把河东的枣子叫做“洗大枣”,小时候我也听人把家乡枣子叫做“洗枣”,想必自古以来就有这种称谓,就有这种大枣的荣誉了。据说陕西邠县有一种枣子,比“洗大枣”还大。也许是吧,不过一定还是从河东移植过去的。否则,邠县的人怎么把自己的枣子叫做“晋枣”呢?我为家乡的枣子骄傲。
站在北京的胡同里,闻着街墙上空的枣花香,我想起了家乡的枣子。我明白各地的枣子有各地枣子的特色,只是它们和我的童年无关,哪怕是国色天香,我也只能说来话短。是啊,我多想回到五岁前后,在家乡的地头,边捡枣虫,边吃半青不红的枣子啊!
请简析文章里写鲁迅《秋夜》中的枣树的意图。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根据语境,在波浪线上填入恰当的句子(填入的句子不超过17字)
文章第六段两次说到“枣子” 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赏析
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写故乡枣子的有关内容和这些内容分别表达的感情
.根据文章内容,有人认为标题改为“故乡的枣子”比“枣花香”好,你是否同意,请说说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