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运用是新课程下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手段,我们
要形成正确的史料观。对于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描述,有下列几则不同的材料:
材料一 “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东史郎日记》(日)
材料二 《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
材料三 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材料四 青岛的余美红老师在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引用了她父亲给她的一个事例:“当时我7岁,你叔叔4岁,鬼子打南京时,人们四处逃难。你叔叔尚小,就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日军砸开咱家大门,保姆被杀,你叔叔右腿被打了一枪,昏死过去,侥幸捡了一条命”。
请回答:
(1)史料证据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证据、文献证据和口传证据三类,请依此对上述材料进行分类。
(2)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对此你做何评价?
(3)材料一、二同样出自日本人,但对南京大屠杀一事为何有不同的论点? 这说明了什么?
(4)若想证实余美红老师父亲的说法,上述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哪则?